(圖片來源:總統府,「ECFA服務貿易協議商機論壇」。)
近年來中國觸頂(China peak)問題,引起廣泛討論。支持此論點認為大陸
經濟成長已達巔峰,接下來會開始走下坡。可能走向過去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情況,也不排除會陷入「中度所得陷阱」,無法更上層樓。
當然觸頂的中國大陸整體經濟規模,也不會超過
美國。中國可能因此鋌而走險,台海危機升高,甚至可能兵戎相見,此論述也引發不少爭議。
為了對抗新冠病毒,中國大陸採取幾乎與世隔絕的「清零政策」,但也付出經濟成長遲緩的代價。去年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三,為近四十年首次低於全球平均成長率。今年經濟成長率雖可達百分之五,但內部問題重重,前景不容樂觀。
國內消費不足、投資意願低落,地方財政惡化和房市委靡不振,為大陸經濟成長最大阻力。但是中國大陸真正挑戰是結構性問題。
習近平開啟大陸重大政經變化。政治上改變大陸領導人選拔及任期方式,在經濟上則加強對私有企業的管控。此種「政左經不右」中國現代化的模式,與西方國家發展模式大不同。在「國進民退」下,不但降低企業投資意願,更削弱創新能力,不利於長期成長。
中國大陸在權力中心更加鞏固下,要展現其體制的優越性,必須在美國圍堵下,證明仍可實現高成長。
無論中國大陸是否觸頂,但其內部環境變化及政策轉軌,才是
台灣關注的重點。
過去中國大陸成功扮演「世界工廠」角色,以加工貿易方式,一躍成為全球出口最大國。但在長期一胎化下,人口紅利早已消失,勞動人口持續下滑;甚至在二○二二年起人口開始減少。再加上美國強力制裁,供應鏈由中國大陸移出,對大陸更加不利。
在中國大陸失去世界工廠角色,加工貿易式微下,對於過去以此為主要營運模式的台灣企業,必須迅速調整因應。特別是當「台─中─美」三角貿易關係弱化下,台灣如何維持出口動能,並繼續深耕中國市場;避免再次發生今年因對中國出口大幅衰退,而衝擊到台灣經濟。
為了在美國制裁下突圍,大陸重視實體經濟,全力發展製造業,強調自主供應鏈,與台灣形成高度競爭關係。台灣必須鞏固產業利基,避免被超車。
為了與美國抗衡,中國也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因而壓縮到台灣的國際空間;
兩岸目前在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已經針鋒相對。未來兩岸在國際場域的交手將會更加頻繁,對台灣壓力也因而增加。
中國大陸也開始調整對台經貿政策,要求台灣取消針對中國的經貿限制措施,並不惜以停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反制。在大陸不再「讓利」下,
兩岸經貿關係也發生質變,台灣應如何面對,也考驗未來政府的應變能力。
(本文刊於2023年11月24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