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於1月22日發布「民國97年12月暨全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12月失業率為5.03%,較11月上升0.39個百分點,創下5年3個月來新高;失業人數為54萬9千人,較上月增加4萬2千人,亦創下至民國67年普查以來新高。此外,觀察勞動參與率為58.20%,較11月下降0.15%,代表部份就業人口已退出勞動市場,若將此情況納入考慮,更加突顯我國就業市場情勢的嚴峻。
金融海嘯導致全球金融體系信心崩潰,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各國失業率均逐漸攀升;造成此現象,肇因於民眾與企業對經濟前景悲觀而減少消費與投資,企業存貨增加而獲利減少,財務狀況惡化,因而促使銀行減少放貸。在企業無法取得資金週轉時,無薪假與關廠等問題隨之發生。當前造成失業主要原因,與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及1990年日本失落的十年相似。
面對當前嚴重的失業問題,我國政府已推出一連串移轉收入政策,以刺激民間消費;除近貧補助方案、租屋補助方案外,1月18日更發放852億元的消費券,以刺激消費。由量販店、百貨業及電子3C業者業績觀察,消費券政策已有短期刺激消費功效。
上述財政政策僅為短期應急措施,未必有持續性振興經濟效果。我國政府應進一步參考凱因斯擴大公共投資的財政政策,並搭配寬鬆貨幣金融政策,方能解決嚴重失業問題與經濟蕭條現象。所謂寬鬆貨幣金融政策,除寬鬆銀根外,尚需督促銀行貸放資金,才能解決信貸緊縮及貨幣供給量減少問題,並避免通貨緊縮現象發生。若銀行無法擴張信貸,企業因缺乏流動性而倒閉,則政府財政政策效果將大打折扣,無法達到刺激景氣的結果。日本在1990年代採取擴張財政政策,無法發揮效果,反而使政府財政赤字更加嚴重,即此一道理。
美國布希政府因為崇尚自由市場經濟,政府的財經政策捉襟見肘,無法促使銀行發揮功能,極有可能重現日本失落十年的情況。事實上,此即凱因斯所憂慮,當政者受到某一經濟思想奴隸主宰,侷限於自由放任市場經濟思想,故無法採取擴大公共投資的財政政策。
我國立法院已於1月14日三讀通過「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特別條例」,四年將投入4,500億元的振興經濟方案。建設項目包括便捷交通網、建構安全及防災環境、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強化國家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離島建設,擴大內需及公共投資計畫。預估每年平均可以創造16.8萬人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貨幣與金融政策也要充分配合,維持金融市場資金流動性,並協助資金從金融體系放貸至企業,創造乘數效果,降低失業率並恢復經濟成長,這樣才能使擴大內需及公共投資計畫達到功效。
誠如凱因斯《就業、利息、貨幣的通論》第2章所述,當前失業的問題,並非單一勞動市場問題,而是總體經濟景氣不振所造成;僅靠勞動政策方案無法解決問題,需要一套完整的財政與貨幣金融政策配套措施。尤其是不能僅依賴勞委會或教育部的釋放就業職缺或人力輔導方案就可以解決的。年關將近,政府預算亦在日前通過,吾人深信政府各部門當能苦民所苦,亟思因應之道,積極規劃執行預算,以解決失業問題與恢復台灣經濟成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9年1月23日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