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民主選舉歷史上,競爭空前激烈且競選格調備受爭議的這次立法院改選,終告落幕。選舉結果影響到的不只是台灣政冶與經濟的發展,即便是對台灣政黨生態的演變亦具有指標性意義。
台灣歷經多次民主選舉和政黨重組的過程,基本上已經邁向多黨體系的雛型,這次立院改選就呈現出這樣的結果。坦白說,民進黨此次贏得最大黨的地位,主要得利於成功的選戰策略,親民黨「保宋上壘」的選舉策略也運用得相當成功,堪稱這次選舉的最大贏家,國民黨與新黨部分表現優異的國會議員,更因為泛藍軍票源被瓜分而落選,讓許多人皆感到意外。台聯黨則如選前一般所預估,往李前總統賣命演出的助陣下能跨越百分之五得票門檻;至於年來不斷分裂的國民黨,則是這次選舉的最大輸家。整體而言,民主國家的國會選舉結果無論誰贏誰輸,或由那一個黨能取得最大黨的地位,政府組成與國會議事的運作大抵皆不會背離多數決的民主原則。於今,選民把民進黨推至第一大黨地位,但並不表示未來新的國會議事即能夠順暢無阻。換言之,今後政局的安定與否,關鍵因素尚取決於陳總統如何組成多數執政聯盟,與國、親兩黨的分或合。
鑒於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與政局穩定具有密切的關連性,而選前民進黨對在野聯盟的攻擊又大幅壓縮了兩黨選後的合作空間,因此陳水扁總統選後如何設法強化政黨間的互信基礎,又如何去撫平因選舉而撕裂的傷痕,可能是選民觀察今後政局走向的重要變項。
如果陳總統在投票日前一天透過媒體所發表的談話屬實,選後國家運作果依其所言能依循憲政體制,朝野對立僵局亦能如其所願而能主動化解,台灣的經濟前景將因政局安定而有機會向上提升。假設陳總統選前提出的「國家安定聯盟」構思,目的只是為進一步分化國民黨的策略運用,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未來台灣的政局將不會有安寧的一天。這次選舉結果印證,泛籃系政黨的席次與得票率總和都超過百分之五十,顯示選民的政黛傾向大致底定,立法院赤將長期處於各黨不過半的局面。陳總統面對這樣的政冶現實,理應從申華民國這部憲法中去尋找政局穩定的出路,進一步設法強化與在野黨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否則未來的兩年半期間,行政與立法機關依然會處於空轉狀態。
國民黨分裂出的泛藍系政黨,因為產生瓜分票源的效應而讓民進黨坐收最大黨的漁翁之利,因此未來泛藍政黨如果不能合作,國會議事的主導權自然落入民進黨黨團之手。選民站在期盼國家長治久安的立場,自然希望陳總統是誠心的認為「激情的結束是理性的開始,選舉的結束是合作的開始」。果真,陳總統選後即應該立即展現誠意,坐下來與在野黨派進行協商,而不是不斷對外放話手中握有那些藍中帶綠的名單。社曾有許多人對未來的政局發展之所以不敢樂觀。正是基於我們的政黨政治運作幾無規範可言,國家領導人對憲政運作的詮釋亦不符憲政學理。我們姑且不論陳總統眼中的「國家安定聯盟」是否顧及到憲政體制外的疊床架屋做法,也不追究這樣的整合方式難以區分政治責任,即以政黨政治應有的規範而言,這樣的構思本質上就充滿了不安的變數。
民進黨選戰期間可以把台灣整體經濟呈現出半世紀以來前所未有的衰退、失業人口激增、投資比例暴減、出口成長負數,政府預算赤字嚴重,乃至人民生活品質的降低,皆歸咎於國會的亂象,選後成為最大黨之後如果還拿不出有效的辦法,力挽政經發展的狂瀾,那麼台灣向下沉淪的速度終有難以收拾的一天,屆時不知民進黨如何再自圓其說?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0.12.2中華日報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