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國父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創造三民主義,主張以民族主義爭取國際地位之平等,以民權主義爭取政治地位之平等,以民生主義爭取經濟地位之平等。民國肇造,軍閥割據,內憂外患,迨八年抗戰,民族浴血戰爭,終獲勝利,廢除不平等條約。自一九四九年以還,國共內戰,兩岸分治,情勢迥異,但孫中山先生之遺志與理想,繼志承事,連綿不絕。藉此中華民國百年之際,本文從發揚中山先生全民教育思想出發,探究兩岸六十年來的教育成就,以玆紀念。
貳、中山先生全民教育思想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與科學及生活智能。」及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規定:「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準,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發展,由國庫補助。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這些憲法條文上之規定,都是承繼國父孫中山先生之遺教而訂定,其精神理念是一貫的。
另依社會教育法之規定,社會教育以實施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為宗旨。社會教育是全民教育,以全體國民為施教對象,沒有年齡、學歷、性別等限制,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社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沒有入學年齡和修業年限的限制,從兒童以至老年,都可以接受教育,所以社會教育的影響至深且鉅。
國父孫中山先生創造三民主義,三民主義不但是政治建設的典範,也是教育建設的依據。吳稚輝先生曾說:「三民主義是國父建國之大經,乃教育之根源。」先總統蔣公更精確地說:「總理三民主義各講,都是我們中國教育宗旨與教育政策的根據,也可以說一部三民主義,就是中國教育的典範。社會教育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方式,因此,國父所創造的三民主義等遺教,乃寓有我國教育崇高的理想和具體的主張。
所謂「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就是認為教育應無性別、年齡、階級、貧富等限制,以實現全民「有教無類」與「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分開言之,全民教育的意義有二:
1.全民皆應受教育:即全民有受教育的義務,例如:義務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在義務教育年限內(六歲至十五歲)的全部兒童或青少年,都有強迫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2.全民皆可受教育:全民都可以受教育,不因地區、貧富、性別、資質等之限制,這就是教育機會均等,排除不利地位的障礙,只要有意願就可以克服各種障礙,可以接受更高的教育。
以上二個意義符合憲法第二十一條「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的精神。全民皆應受教育,這是義務;全民皆可受教育,這是權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興起全民教育的作法,尤其是成人教育的實施,真正做到全民教育,因為兒童、青少年受學校教育;成人接受社會教育,如果銜接起來,就成了全民教育。我國社會教育法頒布以後,也朝向全民教育的道路邁進,即由於社會教育的實施,使成人也普遍接受教育。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以全民教育為目標,三民主義的教育內容,重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配合。尤其國父所主張的民主政治乃是全民政治,他曾說:「民國是以四萬萬人為主。我們要想真正以人民為主,造成一個駕乎萬國之上的國家,必須要國家的政治,做成一個全民政治。」為了要達到全民政治的崇高理想,就必須實施全民教育。
因此,國父主張「凡在自治區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權利。」又說:「圓顱方趾,同為社會之人,生於高貴之家,即能受教育;生於貧賤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社會主義學者主張教育平等,凡為社會之人,無論貴賤,皆可入公共學校,不特不取學膳等費,即衣履書籍,公家任其費用,盡其聰明才力,分專各科。即資質不能受高等教育者,亦按其性之所近,授以農工商技藝,使其獨立謀生之材。卒業以後,分送各處服務,以盡所能,庶幾教育之惠,不偏為富人所獨受。其困苦不能造就者,亦可以免其憾矣。」
進一步言,國父主張的全民教育是一種機會均等的全民教育,國父對於這種立足點平等的教育,有極精闢的解釋。他說:「自人類初生幾百萬年以前,推到近來民權萌芽時代,從沒見過天賦平等的道理。……說到社會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點的地位平等。後來各人根據天賦的聰明才力,自己去造就,因為各人的聰明才力有天賦的不同,所以造就的結果,當然不同。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係這樣講來,才是真正平等的道理。如果不管各人天賦的聰明才力,就是以後有造就高的地位,也要把他們壓下去,一律要平等,世界便沒有進步,人類便要退化。」
所以教育機會均等,並不是指全國人民,都受同樣的教育,都從小學、中學而升入大學,乃是國家以最公平的方式,使人民憑其稟賦及能力,受到適合其需要的教育,使人盡其才。
此外,全民教育不僅要使兒童和少年有書可讀,接受均等教育機會而已,尤其要使全體成人亦有書可讀,因為兒童和少年是國家未來主人翁,而成年男女則是現在社會的支柱。國父說:「建設一個新地方,首先在辦教育,要辦普及的教育,令普通的人民都可以受到教育。……先辦幼稚園,次辦小學,再辦中學,然後可以辦大學。讓人人都能夠讀書,才可說是普及教育制度。若是不然,便是貴族制度,便是資本制度。」
類是這種遺教甚多,可見中山先生重視全民教育一斑。例如他又說:「學校之等級,由幼稚園而小學而中學,當陸續按級而登,以至大學而後已。教育少年之外,當設公共講堂、書庫、夜學,為年長者養育智識之所。」
總之,國父孫中山先生有關全民教育的思想與具體作法,都有極獨到而精闢的見解,時至今日,已近百 年,這些主張與見解,都還切中時弊,符合世界最新之潮流,這些思想都值得吾人深思與重視,並加力行實踐。
參、我國全民教育的重要指標
國家為實施全體國民之教育,必須設置許多學校機關,形成學校制度(簡稱學制)或稱學校系統,茲將我國與當前世界各主要國家全民教育制度的重要指標,簡述如次。
一、全民與幼兒教育:各國將五歲或六歲以下的幼兒教育以幼兒園或幼稚園教育,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全發展,實施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幼兒教育階段大多採自由入園,予以1至2年之幼兒教育,故又稱學前教育,尚未達全民教育階段。當前世界各國進入「少子化社會」,重視社會福利國家,幼兒教育更為普及。以台灣近三年幼兒入園率列表如下:
近三年台灣幼兒入園率
學年度 |
五歲幼兒人數 |
五歲幼兒入園率(﹪) |
96 |
247,365 |
89.88 |
97 |
234,573 |
91.14 |
98 |
219,553 |
92.12 |
二、義務(強迫)與國民教育:各國皆有義務(強迫)教育之規定以培育健全之國民,或稱義務教育或強迫教育,免學費,我國稱為國民教育,從六歲至十五歲,稱九年國民教育,屬全民教育,採學區分發入學,俾造就人格健全之公民。世界各主要國家愈來愈重視國民基本教育,據調查已有四十三個國家國民教育年限已超過九年。茲簡表如下:
主要國家義務教育概況
中華民國 |
9年 |
加拿大 |
11年 |
比利時 |
13年 |
中國大陸 |
9年 |
英國 |
12年(11年) |
澳大利亞 |
11年 |
日本 |
10年 |
法國 |
11年(10年) |
紐西蘭 |
12年 |
新加坡 |
11年 |
德國 |
13年(9年) |
荷蘭 |
13年 |
12年(9-12年) |
西班牙 |
11年 |
阿根廷 |
10年 |
三、全民與高中職教育:高級中等教育採自由選擇與分化教育,主要分為普通高中與高職,其宗旨均以陶冶青年身心,教導職業知識,培養健全公民,奠定研究學術及學習專門知能之預備。細分為普通高中、綜合高中、完全中學及高職等。其比例列表如次。
台灣近三十年高中職校數及學生數比率
學年度 |
高中職校數比率 |
高中職學生數比率 |
||
高中 |
高職 |
高中 |
高職 |
|
65 |
52.3 |
47.7 |
38.0 |
62.0 |
75 |
46.2 |
53.8 |
31.4 |
68.6 |
85 |
51.5 |
48.5 |
34.0 |
66.0 |
95 |
67.1 |
32.9 |
55.5 |
44.5 |
96 |
67.2 |
32.8 |
55.0 |
45.0 |
四、全民與大專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專科、獨立學院及大學研究所,台灣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相同,由於社會變遷、產業更新及經濟建設之發展,各類專門人才之需求量不斷增加,政府乃亟力籌設大專校院。據統計,台灣大專校院已增至164所(不含軍警學校及空大)。高等教育已極為普及,茲列表顯示台灣高等教育在學率及學生占總人口千分比如次。
高等教育在學率及學生占總人口千分比
學年度 |
淨在學率 |
粗在學率 |
學生占總人口千分比 |
65 |
9.97 |
15.4 |
14.27 |
75 |
14.24 |
21.58 |
17.73 |
85 |
29.07 |
40.90 |
31.52 |
95 |
59.83 |
83.58 |
55.25 |
96 |
61.41 |
85.31 |
57.76 |
五、全民與特殊教育:為了增進全民接受教育機會之平等,對於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的孩子,必須設置特殊教育學校或班級,包括:高中以下的特殊學校、一般學校特殊教育班、資源班、巡迴輔導以及床邊教學或在家教育等方式。台灣現有各類特殊教育學校24所,學生6,765人,特殊教育班5620班,學生122,679人。
六、全民與社會教育:社會教育之範圍甚廣,包括補習教育及進修教育、成人教育及負責推展社會教育之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館及藝術館等社教機構,皆為實現全民教育理想與推展終身教育的重要管道。
補習及進修教育,以補充國民生活知能,提高教育程度,傳授實用技藝,培養健全公民,促進社會進步為宗旨。台灣現有國民補校551所,學生27,932人,高級進修學校44所,學生29,265人。空中大學兩所,全修生約2萬人。短期實用技能學程學生43,425人。
社教機構中,圖書館平均每一鄉鎮就有1.6所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國立者計有歷史、自然科學、科學工藝、台灣史前、及海洋生物科技等博物館,私人設立博物館,如:紀念館、文物館、博物館等亦不少,其他尚有藝術館、廣播電視台、美術館、天文台、民俗文物館、動物園、兒童樂園等,提供全民多元化的社教活動,實現全民教育的理想。
七、原住民族教育:台灣現有原住民族人口約有45萬餘人,他們及其子女的教育,事關全民接受教育平等之機會。據調查統計顯示,原住民族大專學生人數在近二十年來有激劇增加之趨勢,茲列表如下:
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數
學年度 |
總計 |
研究所 |
大學 |
二、三專 |
五專 |
88 |
6,780 |
36 |
1,939 |
1,547 |
3,258 |
95 |
15,329 |
494 |
10,604 |
1,392 |
2,839 |
96 |
16,335 |
585 |
11,707 |
1,278 |
2,765 |
97 |
17,709 |
680 |
13,020 |
1,316 |
2,693 |
98 |
19,299 |
803 |
14,645 |
1,143 |
2,708 |
八、性別平等教育:一般而言,女性人口佔各社會人口總數的一半,女性受教育機會是否與男性相近,或其所受教育的品質是否符合性別平等之原則,都顯示該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且影響全民受教育之機會。台灣十五歲以上女性人口識字率及識字率GPI,GPI係性別平等指數,GPI=1,表示已達兩性平等之狀態。
台灣近二十年女性人口識學率及GPI
年底 |
15歲以上女性人口 |
女性識字人口 |
女性識字率 |
識字率GPI |
83 |
7,781,002 |
6,995,612 |
89.91 |
0.92 |
90 |
8,731,198 |
8,108,453 |
92.87 |
0.94 |
95 |
9,300,369 |
8,890,908 |
95.60 |
0.96 |
98 |
9,675,322 |
9,320,494 |
96.33 |
0.97 |
台灣近二十年各級教育女性學生比重
學年度 |
幼稚園 |
國中小 |
高中職 |
專科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
83 |
47.49 |
48.44 |
51.26 |
51.11 |
45.50 |
28.01 |
17.39 |
90 |
48.23 |
47.93 |
49.11 |
53.71 |
49.90 |
35.94 |
22.79 |
95 |
47.77 |
47.90 |
47.41 |
59.15 |
49.42 |
39.61 |
27.32 |
98 |
47.43 |
47.87 |
47.15 |
68.87 |
48.86 |
42.70 |
28.47 |
九、外籍配偶教育:台灣近幾年外籍配偶人數由93年底之33.6萬人,快速成長至98年底達42.9萬人,其中逾9成3為女性。依原屬國籍觀察,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自93年之21.5萬人(占總人數63.8%),持續成長至98年之28.6萬人(占66.5%),外國籍配偶則自93年之12.2萬人(占36.2%)微幅成長至98年之14.4萬人(占33.5%),其中越南、印尼籍配偶占7成6。
這些外籍配偶-未來我國國民的父母親,他(她)們將長期與我們生活與就業並教育我們的子女,所以外籍配偶的適當教育,已成為政府當前重大施政之一。
十、不識字人口教育:所謂不識字人口係指不具備閱讀普通書報及書寫簡短書信能力的人口,由於教育普及,我國十五歲以上人口不識字率由83年底之6.26%,逐年下降98年底為40萬餘人,占總人口2.09%,不識字率已大幅降低。這些民眾實際上年齡已偏向老年,求知意願偏低,不過適時給予可能的民眾補習教育,也可改善國際形象。
十一、外國來台留學教育:外國來台留學生雖非國人,但是我國的國際友人。外國來台留學生96年有5259人,來自全世界116個國家或地區,主要來自亞洲地區,占外國留學生總人數70.32%。
總之,從上述十一項重要教育指標而言,國父孫中山先生全民教育的理想,六十年來,在台灣地區已大部份獲得充分的實現,政府與國人實踐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志,促進國家的繁榮、均富與進步,已獲舉世的肯定與讚賞。
肆、大陸全民教育成就的探究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中國大陸由中共建國統治,迄今也已六十年有餘。六十年來中國大陸歷經二大階段,前三十年是個貧窮落後,被文化大革命搞亂了的動盪歲月,以及承載著文盲充斥的國度,教育貧困的窮國。自一九七八年以來的近三十餘年,中國大陸則採取改革開放,中國政府和人民以最大的決心,寧可犧牲一些發展速度,也要辦好教育,實現「兩基」教育目標:兩基一是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二是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創造了人類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蹟。這也是孫中山先生全民教育思想的另一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中華文化的精萃歷鍊中,實踐全民教育遺志的重大勝利。
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全民教育實施歷經二個重要的過程與努力,試述如下。
一、普及義務教育的歷程: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全面振興發展的新航程,也真正開啟了中國教育事業大發展的新航程。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宣示在八十年代,全國應基本實現普及小學教育的歷史任務。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要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是中共首次提出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決定。
1986年4月12日中共人代會通過「義務教育法」,並規定於當年7月1日開始實施。義務教育法確立了普及義務教育制度,它的頒布和實施開創了中共教育史上新紀元。
1992年中共十四全大會提出: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20世紀90年代教育事業發展重要目標,從此中國教育事業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至今十餘年,中國義務教育的努力猶未止息。
二、大規模掃盲的全民行動: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曾經是世界頭號文盲大國。1949年初,全國總人口中文盲人口占80%以上,中共曾提出「一堵二掃三提高」口號,作為掃盲的指導方針。
1988年中共國務院頒布「掃除文盲工作條例」,在中央倡導,各級政府積極響應,全國城鄉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2005年發布的「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顯示,2001年至2004年,全國共掃除文盲803萬人,2005年又掃除了196萬人,平均每年掃盲200多萬人,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這一成績已兌現了中國向世界宣布的2001年青壯年文盲的數量降低到5%以下的目標。
綜合回顧中國大陸全民教育發展的歷程,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到中國實現「兩基」的目標,其成功的要素歸納有下列各因素:
1.堅持依法治教,建立督導檢察制度,是推行全民教育的基本保障。
2.以政府為主導,依靠人民群眾,調動社會各界力量辦教育,是推進全民教育的重要前提。
3.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改革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系和經費投入機制,是推進全民教育的重要保證。
4.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地區,分階段,有步驟實施,是推進全民教育的重要策略。
5.發展國際合作和交流,積極引進國際社會發展義務教育經驗與爭取國際支持,是推進全民教育的重要途徑。
總之,中國大陸推進全民教育的艱難而光輝的奮鬥歷程,蘊涵著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思想精華,也融合世界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優秀成果,中國的經驗不僅對推動義務教育有了重要作用,也對世界教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茲再就全民教育大家所關注的重要課題,列舉下列各項目,說明如次。
一、幼兒教育或學前教育:中國大陸因實施「一胎化」與少子化的結果,幼兒成為父母親友的「小皇帝」,接受學前教育已成為趨勢。幼兒園可分教育部門辦、少數民族班、集體辦、民辦、及其他部門辦等各種形式,主要招收3歲至5歲幼兒入園,2008年全國共有幼兒園13.37萬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2474.96萬人。
二、義務教育:中國大陸到2008年底,實現「兩基」驗收的縣(市、區)累計達到3038個,占全國總縣數的99.1%,「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9.3%。
由於學齡人口的逐年減少,小學校數、學生數繼續減少,學齡兒童淨入學不斷提高,2008年全國共有小學30.09萬所,招生1695.72萬人,在校生10331.51萬人,小學畢業生數1864.95萬人,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54%。小學職工略有減少,全國教職工613.29萬人,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9.27%,小學生師比18.38。
2008年全國共有初中學校5.79萬所,招生1859.60萬人,在校生5584.97萬人,畢業生1867.95萬人,初中毛入學率98.5%,初中畢業生升學率83.4%。全國初中專任教師347.55萬人,專任教師合格率97.79%,生師比16.07:1。普通中小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國普通中小學校舍建築面積136521.37平方米,運動場、體育器材、音樂器械、美術器械、自然教學實驗設備等皆有改善。
三、高中階段教育:2008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等)共有學校30806所。招生1649.12萬人,在校學生4576.07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74%。分開言之,全國普通高中15206所,招生837.01萬人,在校生2476.28萬人,畢業生9.34萬人,教職工0.6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0.45萬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共有學校14847所,招生812.11萬人,在校生2087.09萬人。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3846所,全國職業高中5915所,全國技工學校3103所。
中國大陸各級各類學校校數
|
1949 |
1965 |
1978 |
1980 |
1985 |
2000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一、高等教育 |
|
|
|
|
|
|
|
|
|
|
(一)研究生培養機構(不計校數) |
|
|
|
|
|
738 |
766 |
767 |
795 |
796 |
1、普通高校 |
|
|
|
|
|
415 |
450 |
450 |
479 |
479 |
2、科研機構 |
|
|
|
|
|
323 |
316 |
317 |
316 |
317 |
(二)普通高等學校 |
205 |
434 |
598 |
675 |
1016 |
1041 |
1792 |
1867 |
1908 |
2263 |
1、本科院校 |
|
|
|
|
|
599 |
701 |
720 |
740 |
1079 |
其中:獨立學院 |
|
|
|
|
|
|
|
|
|
322 |
2、專科院校 |
|
|
|
|
|
442 |
1091 |
1147 |
1168 |
1184 |
其中:職業技術學院 |
|
|
|
|
|
|
921 |
981 |
1015 |
1036 |
3、分校、大專班(點)(不計校數) |
|
|
|
|
|
|
428 |
428 |
425 |
77 |
(三)成人高等學校 |
1 |
964 |
10395 |
2775 |
1216 |
772 |
481 |
444 |
413 |
400 |
(四)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 |
|
|
|
|
|
|
1077 |
994 |
906 |
866 |
1、學歷文憑考試機構 |
|
|
|
|
|
|
|
|
|
|
2、非學歷文憑考試機構 |
|
|
|
|
|
|
|
|
|
|
二、中等教育 |
|
|
|
|
|
|
96082 |
94116 |
92267 |
90121 |
(一)高中階段教育 |
|
|
|
|
|
|
31532 |
31685 |
31255 |
30806 |
1、高中 |
|
|
|
|
|
|
17066 |
16992 |
16423 |
15959 |
普通高中 |
1597 |
4112 |
49215 |
31300 |
17318 |
14564 |
16092 |
16153 |
15681 |
15206 |
成人高中 |
|
|
|
|
|
1939 |
974 |
839 |
742 |
753 |
2、中等職業教育 |
|
|
|
|
|
|
14466 |
14693 |
14832 |
14847 |
普通中專 |
1171 |
1265 |
2760 |
3069 |
3557 |
3646 |
3207 |
3698 |
3801 |
3846 |
成人中專 |
|
|
|
|
|
4634 |
2582 |
2350 |
2120 |
1983 |
職業高中 |
|
|
|
|
|
7655 |
5822 |
5765 |
5916 |
5915 |
技工學校 |
3 |
281 |
2013 |
3305 |
3548 |
3792 |
2855 |
2880 |
2995 |
3103 |
其他機構(教學點)(不計校數) |
|
|
|
|
|
|
2386 |
(2502) |
(2868) |
2483 |
(二)初中階段教育 |
|
|
|
|
|
|
64550 |
62431 |
61012 |
59315 |
1、普通初中 |
2448 |
13990 |
113130 |
87077 |
75903 |
62704 |
61885 |
60550 |
59109 |
57701 |
2、職業初中 |
|
|
|
|
|
1194 |
601 |
335 |
275 |
213 |
3、成人初中 |
|
|
|
|
|
2001 |
2064 |
1546 |
1628 |
1401 |
三、初等教育 |
|
|
|
|
|
|
427697 |
396567 |
369063 |
349126 |
(一)普通小學 |
346769 |
1681939 |
949323 |
917316 |
832309 |
553622 |
366213 |
341639 |
320061 |
300854 |
(二)成人小學 |
|
|
|
|
100337 |
156839 |
61484 |
54928 |
49002 |
48272 |
其中:掃盲班 |
|
|
|
|
176076 |
104863 |
43572 |
40397 |
33024 |
34213 |
四、工讀學校 |
- |
- |
- |
... |
98 |
74 |
77 |
74 |
76 |
74 |
五、特殊教育 |
... |
266 |
292 |
292 |
375 |
1539 |
1593 |
1605 |
1618 |
1640 |
六、學前教育 |
... |
19226 |
163952 |
170419 |
172262 |
175836 |
124402 |
130495 |
129086 |
133722 |
四、高等教育: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穩步發展,200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663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263所,成人高等學校400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職(專科)院校1184所,全國共有培養研究生單位796個,其中高等學校479個,科研機構317個。
高等教育招生數和在校生規模持續增加,2008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290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3%。
全國招生研究生44.64萬人,其中博士生23.66萬人,碩士生104.64萬人,畢業研究生34.48萬人,其中博士生4.37萬人,碩士生共30.11萬人。
五、成人培訓與掃盲教育:2008年全國接受各種非學歷高等教育的學生271.85萬人,當年結業437.94萬人次,接受各種非學歷中等教育的學生達5448萬人次,當年結業6501.57萬人次。
全國職業培訓機構16.20萬所,教職工19.58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5.29萬人。
成人初等學校1.41萬所,畢業生119.86萬人,在校生110.12萬人,教職工2.02萬人,其中專任教師0.97萬人。
2008年全國共掃除文盲115.02萬人,另有124.96萬人,正在參加掃盲學習,掃盲教職工8.62萬人,其中專任教師3.70萬人。
六、特殊教育:2008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1640所,招收殘疾兒童6.24萬人,在校殘疾童41.74萬人,其中盲人學校就讀的學生4.71萬人,在聾人學校就讀的學生11.71萬人,在弱智學校及補讀班、特殊班就讀的殘疾兒童25.32萬人。殘疾兒童畢業人數5.20萬人
七、民辦教育(私人興學):中國大陸「民辦教育法」通過後,開始鼓勵私人興學。200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10.09萬所,各類學歷教育在校學生達2824.4萬人,其中民辦幼兒園83119所,在園兒童982.03萬人,民辦普通小學5760所,在校生480.4萬人,民辦普通初中7所,在校生0.20萬人,民辦普通高中2913所,在校生240.30萬人,民辦中等職業學校3234所,在校生291.81萬人。另有非學歷教育學生33.21萬人,民辦高校640所,在校生401.3萬人。還有民辦培訓機構19579所,培訓人次達834.76萬。
總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三十年間,不僅國家經濟成長與競爭力有了大幅的進步,隨著大國崛起,中國大陸也是崛起的教育大國,根據「1978年~2008教育大國的崛起」一書,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中國教育也是信心滿滿,揪著中華文化的精華,即將邁向更為輝煌燦爛的前景。
伍、促進兩岸全民教育的交流合作芻議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全民教育思想在海峽兩岸分治的年代,各自奔流,但三民主義的光輝永遠照亮大地。一九八○年代,大陸開放改革開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改革步伐,台灣在蔣經國先生領導下,也開放解嚴及探親的歷史進程,自此兩岸交流進入嶄新的時代,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與功業為兩岸共同所肯定,尤其在二○○五年後,兩岸共謀和平發展,共同為中華民族開創歷史新機,兩岸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便成為兩岸互動的主軸。
吾人深深了解,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是永續發展的事業。在民族存續、文化傳承、經濟榮枯與社會興替,教育永遠扮演積極而重要的角色與功能。
盱衡當前世界教育潮流,在全球化衝擊下,高等教育已進入一個高度競爭的時代,教育的專業化、自由化與國際化已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兩岸面對這些挑戰,如何強化與深化教育內涵,開拓師生的視野,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已成為共同優先的課題。因此兩岸教育與合作,除了在兩岸互動與和平發展上有劃時代的意涵外,更具有「符合世界潮流,與國際接軌」的深長意義,並有助於兩岸在全球化的永續發展。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學生赴大陸升學就讀者,約有一萬四千餘人,其學歷除非經過檢覈外,尚未正式獲得台灣的採認。台灣近幾年也歡迎大陸學生來台灣短期(一年內)研究與進修,人數逐年增加。二○一○年八月十九日立法院通過陸生三法,即: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與專科學校法等,修法通過,則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將進入一個新紀元。
回顧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模式,可分下列三種型態:
一、兩岸簽署教育交流協議:
兩岸各級學校締造聯盟或為書面約定之合作,自二○○四年至二○○八年底止,共計七二六校,其中台灣地區計有一○三所,大陸地區學校計二二九所。
年份 地區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台灣地區 |
50 |
56 |
72 |
87 |
103 |
大陸地區 |
104 |
115 |
143 |
181 |
229 |
這些締盟合作案,有些採校級合作,有些採院級合作,甚至有些校內某一系所之合作。
二、大陸學者來台訪問及講學:
大陸學者來台講學或研修停留時間不得逾一年,參加研討會總停留時間每年不得逾四個月。自二○○二年至二○○八年底止,審核同意大陸學者赴台共計:
項目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身分別 |
教職員 |
6,242 |
4,660 |
5,436 |
6,009 |
7,619 |
9,404 |
10,200 |
研究人員 |
1,133 |
920 |
632 |
784 |
414 |
80 |
209 |
|
目的別 |
講學 |
88 |
72 |
85 |
68 |
73 |
83 |
69 |
研討會 |
2,744 |
2,121 |
1,962 |
2,755 |
2,770 |
2,923 |
2,924 |
三、大陸學生來台研修:
二○○八年開始台灣已放寬陸生來台研修期限由四個月延長為一年。依現行法令規定兩岸學生教育交流活動可採各種方式進行。例如:
1.台灣各大學可赴大陸開設推廣教育等學分班。
2.台灣各大學可在金馬地區設進修學分班。
3.陸生赴台進行專題研究。
4.大陸學生赴台短期實習。
5.參加學術研討會、學術會議。
6.參加各種活動,如:參觀、訪問、比賽、演講、頒獎、示範觀摩及其他公益性活動。
上述各種研修活動種類繁多,兩岸每年交流學生人數,公私立各校多者數百名,少者十數名不等。
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目前係朝向鼓勵交流的腳步邁進,雙方政府應該繼續在「尊嚴對等」、「互惠互利」、「開放管理」的原則下積極進行交流,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是兩岸關係的重要關節,藉著兩岸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兩岸教育對於亞太地區甚至全世界的繁榮與穩定進步發揮重大的影響與具體貢獻。
如今,台灣已通過陸生三法,正式採認大陸學歷與歡迎陸生來台,促使兩岸教育互利互補的關係,將更加日益密切。雖然如此,吾人深知兩岸教育發展與交流合作,尚待努力之處甚多,若能在適當時機,透過「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達成「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協議」的共同建議,再由海基與海協二會代表雙方政府簽署「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協議」,則對於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長遠的奠基工作,必帶來永續發展的利基。茲撰擬「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協議」草案,供大家指正:
第一,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須在正確的教育理念基礎下進行。
第二,教育永遠是最有利的投資,政府應重視各級各類教育的永續發展。
第三,教育交流與合作必須遵守對等、尊重、互惠等原則,創造雙贏的成果。
第四,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必須尊重大學自主原則,政府可予監督,不宜
干預。
第五,教育交流與合作應重視辦學理念、招生、師資、資源、圖書設備與其
他。
第六,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項目可逐步包括:相互招生、教師或學生交換、短
期交流活動、學術合作、合作辦學、科研、職業培訓與課程開發等。
第七,教育交流與合作可由政府、學校與民間等共同參與。
第八,兩岸為促進教育交流與合作應充分提供信息,重視透明與公開的程
序,取信社會大眾。
總之,教育與人才都是競爭力的根本,藉此兩岸在教育立法有了重大發展與成就之際,強化與深化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乃兩岸當前重大課題與當務之急,願大家共同努力,為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創造輝煌的新頁與篇章。
陸、結語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九一二年建立中華民國,創造五權憲法、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及實業計畫等,這些豐功偉業都將長存在中華民族這片大地上及千千萬萬中華子孫的心目中。今天我們慶祝中華民國一百年,就應將他這些偉大的志業與精神發揚光大。本文的總結有下列四點:
第一,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其一生的思想中,最重視培育人才的教育事業,教育是建國的基礎,尤其是全民教育,政府應讓全國每一位國民在平等的基礎上接受教育,沒有階級、區域、性別、貧富、年齡或學歷的限制,這種全民教育思想應永遠深植在人心並成為政府最重要的施政方針。
第二,我國根據國父遺教無論在憲法、教育基本法或其他教育法規中皆重視全民教育思想的體現,過去六十年來台灣教育的成就與經濟發展都是一種寶貴的經驗與奇蹟,並獲得舉世的肯定與注目,其中如:幼兒教育、九年國民教育、高中職教育、大專教育、特殊教育、社會教育、原住民族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外籍配偶教育、不識字人口教育以及外國人來台留學教育等皆有十分顯著的績效,落實全民教育的理想。
第三,中國大陸在一九四九年建國以來,歷經文化大革命等浩劫,教育與文化停擺或陷入谷底,但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有飛躍的變革,從一個人口大國進入人力資源大國,經濟上也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躍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這種大國崛起的態勢皆應獲得肯定與讚賞。其中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歷程及大規模掃盲的全民行動,尤其令人感佩,值得全世界的喝采。其次在全民對於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成人培訓與掃盲教育、特殊教育、民辦教育等各方面,亦皆有相當不錯的成績。三十餘年過去了,看見全民教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全民教育在建國過程中重要的地位,中國大陸是個績效不錯的實例,值得全世界開發中國家的效尤。
第四,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從分裂分治的局面正走向和平發展與互動交流合作的時期。據估計,過去數十年來已有一萬四千餘人赴大陸求學,如今陸生三法通過,台灣去大陸求學的人,可能會增多。據教育部調查資料顯示,從二○○四年以來,兩岸大學已有近一千校所系締結聯盟,大陸學者來台每年約三千人次,大陸學生來台短期研習人數,亦至為頻繁,估計台灣每所大專每年皆有百名大陸生來校研修活動,足見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已成為大學相互競爭與合作的常態模式。二○一○年八月十九日台灣已通過「陸生三法」,從此兩岸教育交流將更為開放與正常化,希望這些合作與交流能從孫中山先生全民教育的思想中獲得進一步的啟迪、指導與發揚,從而促進兩岸全民教育的競爭力,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與歷史的永續發展,創造嶄新的前程。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1.李建興著,社會教育與國家建設,台北:景文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2.李建興著,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3.李建興著,社會變遷與教育發展,台北:幼獅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
4.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九十七年版。
5.教育部統計處編印,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民國九十七年版。
6.教育部編印,大專校院概況統計,九十六學年度,民國九十七年三月。
7.教育部編印,83-98學年度近十六年我國教育發展統計分析,民國九十九
年八月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資料。
8.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課題組著,教育大國的崛起1978~
2008,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9.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著,中國教育年鑑2009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
10.李建興著,學校經營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學富文化公司,民國九十七年。
11.李建興著,教育改革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民國九十八年。
12.李建興著,教育新境界,台北:師大書苑,民國九十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