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吳部長登台,不到十天便被迫端出修正案,確定明年第二次辦理將以「先免後特,多元入學,一次分發到位」的原則,暫時平息眾怒。不料,九月九日上午,臺北市長郝龍斌宣布明年臺北市不辦特招,原因是教育部政策框架處處掣肘,且多次否決臺北市所提有關特招的各種建議方案。
北北基決定廢特招之後的幾天,新聞媒體陸續報導消息,台南市、師大附中與政大附中決定仍自辦小規模特招,維持多元入學精神,教育部也鼓勵明年各校仍可續辦特招,維持多元入學,不樂見回到「一試定終身」的老路。如此爭議連連,到底廢特招的原因何在?廢特招的效應如何?以及廢特招後,如何解決問題?試加分析如次。
首先,第一年十二年國教的規劃,教育部以「免試」為最高指導原則,如何落實免試措施,便以國中畢業會考(採三等第四標示)、志願比序(採扣分比序)、多元學習(如:服務學習、社團幹部等計分)與作文(採0到6級分)等,逐步發展而來,這樣的設計,已背離免試原則愈來愈遠,且作業程序遲緩,計分不夠客觀更引來眾多批評。
其次,關於特色招生之規劃,其原意在理想上,鼓勵學校規劃特色課程與教學,並據以篩選適性學生,輔導助其揚才,在現實上,特招卻淪為明星學校優先挑選資優學生,而一般學校也藉此顧面子並為搶學生的工具。有特色其名,無特色其實,名實不符,注定淪於失敗命運。
另一問題,隨之而生,即到底宜「先會考後特招」或「先特招後會考」,各有利弊,在學生或家長恐慌喪失機會下,二者皆不敢放棄,祇待填寫志願時,再定奪或放棄再重填,家長或學生困擾不已。事實上,在「高級中等教育法」中,明文訂定「先免後特」,除非修法,否則惡法亦法。
實際辦理的結果,在十五個招生區,只有三個:北北基、中投區與台南區等,辦理特色招生,其他十二個招生區不辦特招,就沒有問題。可見,特不特招,先免後特或先特後免,只是北北基、中投區或台南區的困擾。如今,台南區續辦,也應繼續面對問題加以解決,至於廢特招引起的爭議,容後詳述。
回過頭來,討論廢特招可能產生的效應。第一是廢特招、「會考」就成為唯一升學管道,一試定終身,喪失多元入學的精神。前已言之,會考並非「免試」,會考本是國中畢業生能力鑑定或補救教學的設計,其「三等第四標示」作為升學鑑別依據,恐有不足,所以師大心測中心提出「10級量尺分數」之改進措施,但這樣能否解決超額過多,達成比序鑑定的功能,等來年考驗了。
第二是免試的其他項目,如:志願序不扣分,並分群組,多元學習精簡項目與作文併入國文等,多應進一步加以探討,並提出適切的辦法,以息爭議,特別是在「廢特招」後,這些問題可能變成更為重要與免除爭論的課題。
廢特招的另一效應是學生權益方面的損失,今年的國三學生可能有人準備參加104年的特色招生,因此疏於多元學習或其他方面的預備,不辦特招了,他(她)們遭受吃虧或衝擊,如何補救?同樣情形,北北基特色招生是可以跨區招生的,明年起,新北市或基隆市的考生,喪失了跨區的機會,或者祇能轉學或遷移戶口,大動干戈,恐也無法補救了。
停辦特色招生考試後,更應研究的是菁英(或明星)學校何去何從?要不要發展特色,發展什麼特色?既沒有特色招生,素質或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如何從事班級教學?如何實施課後補救教學,一連串的教學問題,接踵而來,自然成為學校內與學校間重大課題。
最後,研探台南區、師大附中或政大附中可能繼續特色招生的問題,台南區幾經考量後,決定繼續辦理特色招生,今年台南已有一名學生會考「滿分落榜」,卻成為「特色狀元」,因此,台南區更重視多元入學管道,維護學生權益。關於師大附中與政大附中則基於實驗精神,經校內會議決定續辦特招,師大附中,今年特招五五○名學生,若是明年突然不辦,對學生與家長衝擊太大,加上師大附中原有24門特色課程,特色顯著,因此決定續辦,招收三至五班的一百多名數理、語文等特色實驗班。政大附中則規劃很多特色課程吸引學術傾向、就近入學的學生,可能招收115人以內學生,屬小規模特招,也可協商與師大附中聯招。教育部對此二校續辦特色招生,都樂觀其成。
總之,十二年國教已提出修正方案,即將進入第二次舉辦,特色招生是否續辦,都會影響其成效,甚至成敗,教育部應妥慎面對,並採適切辦法因應之,最後筆者曾在教育部服務多年,深切瞭解各級學校入學政策或方式都是教育改革最重大的政策,茲以親身參與的經驗,舉二個實例,一個成功,一個失敗,謹供改革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之參考,亦作為本文之停筆。
一為「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其性質與十二年國教頗為類似,於民國七十九年發動,其主要目的在於廢除高中(職)入學考試,改採國中生在學成績作為分發的依據,用「五等第」評定成績,每等第限定人數比例,國中三年成績都須列入,而且廢除聯考,是想引國中教育向常態編班,清除惡補,減少越區就讀及配合城鄉教育發展的長遠目標。這個實驗,歷經十三年,於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二十日正式走入歷史,宣告失敗。
二為「大學入學方式的改革」,於民國七十八年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成為常設機構,其目的在改進聯招的命題品質,改進大學招生制度結構,經約六年研究探討後,先後提出「推薦甄選」、「申請保送」、「繁星計畫」、「大學指考」等大學多元入學方式,皆為各方接受,成績效果相當顯著,迄今為大學招生的基本準則。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各級學校入學考試,與整個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等因素,息息相關,且是所有家庭關心、希望之所寄,尤其社經地位較高的菁英份子,更是極為關注與議論的焦點,所以,動見觀瞻,成敗繫於一念之間,教育決策者不可不慎,並視為殷鑑。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