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ww.dtn.go.th。)
中日韓自貿區第十五輪談判日前在日本舉行,會議中三方針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規則等議題進行討論,會後三方同意在共同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已取得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水準,納入高標準規則,打造RCEP+的自貿協定,也希望三國的自貿協定能更快的促成。
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分居世界第二、第三與第十一的經濟體,約占世界總量的20%、三者之間的貿易活動也相當頻繁,日本與韓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都是中國大陸,日、韓則分別是中國大陸第二、第三大貿易夥伴,三方的產業互補性也極高,因此這三國若建立自貿區,對彼此的經濟將有很大的助益。
然而,中日韓自貿區協定因為政治因素的影響,談判一度陷入膠著。但是,隨著
美國總統
川普上台後,已經向中國大陸課徵關稅,日本以及歐盟等國也受到也威脅。在美國優先的政策下,為避免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就增加其他國家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在日前甫結束的RCEP的談判中,各國就極力促成在年底前完成談判,如此在東亞地區最大的自貿區將有望形成,這也成為推動了中日韓自貿區形成的助力。
另一方面,受中美貿易談判的影響,中國大陸本身開放的腳步加速,在日前中國大陸通過了新的外資投資法,對外人投資進一步開放、包括汽車、石化、金融、證券等,都逐步的解除外人投資持股的限制,讓市場進一步的開放,也使得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障礙進一步降低。
換言之,雖然中美貿易大戰持續進行,但是國際間區域經濟整合的腳步卻不曾停歇,不管是RCEP或是中日韓自貿區等等都有望成形,這對
台灣都將造成極大的衝擊。
台灣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與東協的經貿關係都相當密切,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日本則是台灣第三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韓國為第五大出口國、第四大進口國;若以地區而論,東協的區則為台灣的二大貿易夥伴。因此,當RCEP或中日韓自貿區成立,這些國家之間的企業都能享有降低的關稅,以及更大的市場,而台灣被排除在外,可想而知對台灣會有多大的衝擊。
事實上,這樣的影響不是沒有預見,為因應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在
國民黨執政時期,就與中國大陸簽署了
ECFA,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
FTA,與美國復談TIFA,與日本簽署投資協議;另外,也規劃了自由經濟示範區,讓部分地域和部分產業先試先行,並逐步擴大開放,以創造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條件。然而受到當時在野黨的杯葛,ECFA後續的
服貿協議、貨貿協議都無疾而終,自由經濟示範區也無法成立,台灣也無法進一步的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之中。
但是我們看到,當時的在野黨現在已經全面執政,不但反對與大陸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也不贊成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成立,但有拿出其他辦法來應對這些區域整合的趨勢嗎?我們看到新政府上台後,只與非洲國家史瓦帝尼簽署經濟合作協議,而與其他的主要國家都未有進一步的合作協議;而企業關心的赴東南亞國家投資保障的問題,在新政府努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下,也未簽署或更新投資保障協議,新政府對外經貿關係的拓展可說是不及格。
由於台灣是小型開放的經濟體,國際經貿空間的拓展對我們尤為重要,在此全球區域經貿整合的大浪潮之下,我們絕對要參與其中。面對RCEP與中日韓自貿區逐漸成形的壓力,我們希望政府能正視現實,努力建立與各國包括中國大陸正常的經貿關係,同時進一步加速開放,才能有效因應這波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朝,不致讓台灣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