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對於中國大陸的看法始終存在兩極化聲音,「反中」人士不少,但也很多人支持
兩岸應該合作。面對大陸,未來
台灣應採取怎樣的策略?
日前因為華爾街日報及
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威爾遜(William T. Wilson)博士的報告,讓台灣如何面對大陸的爭論又上了新聞頭版。
前者文章為「台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該文主要論述中韓的自由貿易協定(
FTA)即將完成,台灣若施行兩岸貿易壁壘,經濟將更趨孤立,並有害國家
競爭力,華報以該文對台灣發出警訊,認為兩岸合作是有利台灣。
後者報告題為「市場解決方案應是美國對台政策核心」(Market Solutions Should Be Central to U.S.'s Taiwan Policy)分析台灣對大陸經濟的貿易依存及投資大幅增加,對美國的貿易減少及經濟衰退的原因,包括產業結構轉型、貿易競爭力下滑、國內投資下滑,人口結構老化等,並提出台灣對大陸高度依賴的巨大風險,最後給台灣政府諸多建議,也建議美國應該幫助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兩岸關係論戰由國內延燒到國際,突顯該議題的困難程度,誠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所言,兩岸關係是一個很難的權衝,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台灣當然想西進,但這也會讓台灣主權的風險提高。
的確,當前我國社會對與大陸的往來仍存在著疑慮,太陽花學運及國會的立法爭辯延宕點出未來台灣的主體性、自由、民主是否能夠維持?但是在不危害上述的前提下,與大陸更深經貿往來,尋求商機,穩健發展兩岸關係是必要的。兩篇文章不同的警告及分析建議也值得參考:我們既不能不與大陸服務、貿易正常化,但也不能建築貿易壁壘,也不能太過倚賴大陸,命運被北京掌握,淪為附庸。
但在大陸在國際地位的優勢下,台灣國際經貿的拓展並非操之在我,中國大陸有著巨大市場的吸引力,若要其他國家選邊站,當然是選大陸!我國處境並不樂觀。
而且在中國大陸崛起的大趨勢下,台灣更無法迴避與大陸的往來。例如二○○○年我國出口到美國的貿易佔比還有二十五%,出口到大陸與香港則是二十三.六 %。二○○八年政黨輪替時,我國出口到美國的貿易佔比只剩十二%,出口到大陸與香港則是高達卅九%,這是
民進黨時代的成績。從二○○八年後,我國與美國及香港和大陸的貿易量絕對數字都在持續成長,但佔比幾乎沒有再改變。
民進黨主張要跳過中國的國際化,很努力的尋求國際經貿合作,但在其執政的八年間也只簽出四個自由貿易協定(FTA)涵蓋中南美洲五個國家,僅佔我國貿易量的○.二%。
然而當兩岸關係改善,很明顯的台灣國際經貿空間也跟著取得,台灣與紐西蘭、新加坡簽了經貿合作協議,與日本簽了投資協定。二○○八年交給馬總統時是五十四國免簽證,到今天為止給我國免簽有一四○國,包括歐盟二十八國及其屬地,美國、加拿大等等,統計台灣民眾想去旅遊、留學的國家,九十八%都涵蓋在免簽證內。台灣獲得世界更大的肯定,也讓人民能夠走出去。
台灣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我們可以用公開辯論模式,思考台灣的前途,透過理性討論的協助,謀求台灣全民的共識,這是兩黨領導人不可推托的任務。而自由開放,準備加入TPP,並與其他各國簽訂FTA,應是必走之路。在目前當下,民間要積極提升競爭力,讓時間到時,我們的貨品、服務都能夠順利走出去,外國也能順利走進來,繁榮經濟,創造台灣人民更大的幸福。
(本文刊載於2014年8月22日台灣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