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影響力的華爾街日報在八月初的一篇社論以「
台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為題指出,「台灣若不穿越北京就走不出去。因為大陸已經暗示若
兩岸不先貿易自由化,大陸會遊說阻止台灣參與
TPP等區域經濟整合,台灣將會更加孤立」。可謂一針見血。然而,最近大陸輿論界也興起了一種「經濟台獨」論,台灣要透過大陸加入TPP和
RCEP等國際經濟組織,可能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進一步言之,台灣與大陸間具有血濃於水的情感,實無法切割。有道是,數據會說話,事實勝於雄辯。自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兩岸無論在人流、物流、金流方面始終不減。以2013年來說,台灣民眾赴大陸人次達516萬,而大陸民眾來台人次則成長至285萬;若以經貿情勢而看,大陸一直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國,兩岸貿易總額在去年達1656.1億美元,其中出口為1213.6萬美元,占台灣出口額的39.7%,進口額則有442.6萬美元。此外,台灣對大陸的投資金額也超過高達1300億美元,有高達81%的上市公司曾赴大陸投資。因此,就貿易依存度來看,理應深化
兩岸經貿合作、安「陸」聯「外」,才能掌握優勢與機會。
就金融服務產業分析,台灣銀行業的規模小、同質性高、家數過多、早已面臨過度競爭的困境。但2009至2010年期間的江陳會簽署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包括金融合作、交換資訊、保密義務、互設機構、檢查方式及業務交流,奠定了兩岸金融合作基礎。2010至2011年間簽署了兩岸簽署金融MOU及
ECFA,開放互設分支機構與參股投資,並為台灣金融服務業爭取到10項優惠措施。2011至2013年間的3次金銀會及首次的金證會,不僅建構銀行及證券的監理合作平、通過銀行業及證券業市場准入、銀行業QDII來台,也擴大雙向投資及T股來台上市,為台灣的金融產業帶來很大的契機。而去年6月21日簽署的兩岸
服貿協議,大陸對台開放18項金融服貿業的承諾,是金融服務業很大的利基。但今年318學運之後,確定了先立兩岸監督條例、再審服貿。如今,服貿仍深陷立院而動彈不得,大陸原本對台的優惠也一一喪失殆盡。
行政院於去年底通過的自由經濟區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除可大幅鬆綁對物流、人流、金流、資訊流及知識流等的各項限制,打造自由便利的經商環境;並落實市場開放,放寬投資限制,對內就是要活絡台灣經濟,增加民眾就業機會並提高薪資水準。以金融服務業為例,透過納入示範區,積極發展財富與資產管理業務,可望吸引海外資金回流。並可提升營業收入及金融就業人口。而發展農業加值,進口國外原料,結合台灣的技術、資源而力求發展,不僅可以有助提升農民收益,更有助未來我國在洽商
FTA時,降低農業可能受到的衝擊。對外則希望能以自由化、國際化及前瞻性的策略性作法,建構高度自由化的經濟體,以創造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條件,應是利多於弊,如今卻和服貿一樣躺在立院。
殊不知,服貿及自經區設立是台灣創造自由化經濟的條件,也是台灣加入TPP及RECP等區域經濟整合的敲門磚。尤有進者,中韓FTA有望於年底簽署完成,屆時對台相關產業的衝擊之大不言可喻,倘服貿能順利闖關、貨貿也能順利簽署,自經區條例能儘速通過,則可降低中韓FTA的衝擊。反之,若朝野還持續對立、惡鬥;在野繼續杯葛,高唱恐中、反中情結,讓台灣自甘落後,那只會更加孤立及走向邊緣化。
(本文精簡版刊載於2014年8月23日中國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