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大陸加入WTO將屆滿五年,依大陸加入WTO 之承諾,大陸將對外資大幅開放金融市場,允許外資承做一般民眾的人民幣業務;因此,預料外資在大陸將走入新經營模式,而外資與大陸本地銀行亦將形成新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大陸在資本市場的改革亦頗具成效,至今年八月,上海及深圳的上市公司已有1419家,其中1144家已完成或已進入股改程序,預計2006年將完成股票市場全流通改革。目前大陸已有6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23家合資基金公司及103家代表辦事處,並有40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參與大陸股市。此外,目前大陸已有82家保險公司,而外資保險公司的家數則有41家。而保費收入則由2000年2019億人民幣增至2005年4927億元,保險中介更從1家增為887家;因此,大陸金融市場入會五年已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
惟礙於兩岸特殊政治關係,迄目前為止臺灣在大陸除了有一家合資保險公司(上海國泰人壽)及二家早期特許的小銀行(華一銀行及協和銀行)外,臺灣的銀行業及證券業都只停留在辦事處階段,而無營業據點。眼見年底大陸金融市場即將大幅開放,台灣金融機構卻遲遲未能前往大陸設置營業據點,面對台資金融機構的先天優勢快速流失,外資金融機構積極搶進,大陸金融市場競爭環境又比以往來得更嚴峻,台資金融機構憂心忡忡。
貳、 大陸金融市場發展現況
大陸金融市場目前仍以銀行業為主,約佔全體金融資產九成,至2005年10月,大陸共有各類銀行3萬多家,主要包括:3家政策性銀行,4家國有商業銀行,1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5家城市商業銀行,626家城市信用社,30438家農村信用社,57家農村合作(商業)銀行等,資產總額高達36.2兆人民幣。
大陸加入WTO後,雖對中資銀行帶來極大競爭壓力,惟亦促使中資銀行積極改善體質,故和入會前相比,中資銀行的競爭力已有明顯不同。入會前,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高達1.77兆人民幣,佔全部貸款的25.37%,迄今此一比例已降至9.78%;而建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降為3.5%,去年的稅前盈餘高達55.36億人民幣,股東權益回報率(ROE)高達21.59%。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亦由入會前的16.6%降至3.1%;其中招商銀行和交通銀行更已先後在香港成功上市。至於城市商業銀行在近五年亦有極為耀眼的表現,據大陸銀監會統計,目前城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6.7%,較五年前下降近30%;2005年的帳面利潤達120億人民幣,較5年前成長10倍;資產總額亦突破2兆人民幣,是入會前的近五倍。
為因應加入WTO的衝擊,大陸採取五年分階開放市場,其於加入WTO同時,放寬外資銀行承做人民幣業務對象至外資企業及個人;至2003年進一步放寬至中資企業;而預計2006年底,外資銀行服務對象將放寬至大陸個人,且取消所有地域限制(見表一)。前二者對大陸並未造成外資在大陸金融市場重大變化,但一般預計今年底的開放,則對大陸金融市場有較大衝擊,故有人認為這是何以近來大陸擬修訂「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來重新規範及限縮外資銀行可作人民幣業務的資格及範圍的原因之一;開放前夕,擬做此重大變化,已引起外資極大不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