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More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國政基金會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大陸開放金融市場,台灣銀行業的困境與優勢

大陸開放金融市場,台灣銀行業的困境與優勢

國政分析 財金

作者: 李紀珠 ( 2007年3月19日 16:13)
關鍵字:兩岸金融 金融市場

%
熱門指數
分享

壹、 前言

2006年12月大陸加入WTO將屆滿五年,依大陸加入WTO 之承諾,大陸將對外資大幅開放金融市場,允許外資承做一般民眾的人民幣業務;因此,預料外資在大陸將走入新經營模式,而外資與大陸本地銀行亦將形成新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面對加入WTO開放市場的嚴峻挑戰,近年大陸已做大幅金融改革,亦獲相當成效;據官方統計,入會前大陸四大國有銀行的壞帳率高達25.37%,實際數據一般認為更高。惟在2004及2005年,分別動用450億美元及15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供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及工商銀行打銷呆帳並完成注資後,四家國有銀行逾放比已降至9.5%。且四大國有銀行除農業銀行外,皆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其中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已在香港上市,工商銀行亦預計在今年底完成海外上市;除此之外,大陸亦有幾家股份制銀行已在海外上市。

在此同時,外資金融機構亦積極搶進大陸,至2006年6月底,已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銀行,在大陸的25個城市設立197家營業性機構及242家代表處,總資產由入會前的450.9億美元上升至971.53億美元;此外,更有27家外資金融機構入股20家中資銀行,並多已派員進入董事會,深入參與中資銀行的經營,或在未來極具發展的業務簽訂合作計畫;因此,外資與大陸本地金融機構亦從競爭關係,轉為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

大陸在資本市場的改革亦頗具成效,至今年八月,上海及深圳的上市公司已有1419家,其中1144家已完成或已進入股改程序,預計2006年將完成股票市場全流通改革。目前大陸已有6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23家合資基金公司及103家代表辦事處,並有40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參與大陸股市。此外,目前大陸已有82家保險公司,而外資保險公司的家數則有41家。而保費收入則由2000年2019億人民幣增至2005年4927億元,保險中介更從1家增為887家;因此,大陸金融市場入會五年已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

惟礙於兩岸特殊政治關係,迄目前為止臺灣在大陸除了有一家合資保險公司(上海國泰人壽)及二家早期特許的小銀行(華一銀行及協和銀行)外,臺灣的銀行業及證券業都只停留在辦事處階段,而無營業據點。眼見年底大陸金融市場即將大幅開放,台灣金融機構卻遲遲未能前往大陸設置營業據點,面對台資金融機構的先天優勢快速流失,外資金融機構積極搶進,大陸金融市場競爭環境又比以往來得更嚴峻,台資金融機構憂心忡忡。

貳、 大陸金融市場發展現況

大陸金融市場目前仍以銀行業為主,約佔全體金融資產九成,至2005年10月,大陸共有各類銀行3萬多家,主要包括:3家政策性銀行,4家國有商業銀行,1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5家城市商業銀行,626家城市信用社,30438家農村信用社,57家農村合作(商業)銀行等,資產總額高達36.2兆人民幣。

大陸加入WTO後,雖對中資銀行帶來極大競爭壓力,惟亦促使中資銀行積極改善體質,故和入會前相比,中資銀行的競爭力已有明顯不同。入會前,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高達1.77兆人民幣,佔全部貸款的25.37%,迄今此一比例已降至9.78%;而建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降為3.5%,去年的稅前盈餘高達55.36億人民幣,股東權益回報率(ROE)高達21.59%。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亦由入會前的16.6%降至3.1%;其中招商銀行和交通銀行更已先後在香港成功上市。至於城市商業銀行在近五年亦有極為耀眼的表現,據大陸銀監會統計,目前城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6.7%,較五年前下降近30%;2005年的帳面利潤達120億人民幣,較5年前成長10倍;資產總額亦突破2兆人民幣,是入會前的近五倍。

為因應加入WTO的衝擊,大陸採取五年分階開放市場,其於加入WTO同時,放寬外資銀行承做人民幣業務對象至外資企業及個人;至2003年進一步放寬至中資企業;而預計2006年底,外資銀行服務對象將放寬至大陸個人,且取消所有地域限制(見表一)。前二者對大陸並未造成外資在大陸金融市場重大變化,但一般預計今年底的開放,則對大陸金融市場有較大衝擊,故有人認為這是何以近來大陸擬修訂「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來重新規範及限縮外資銀行可作人民幣業務的資格及範圍的原因之一;開放前夕,擬做此重大變化,已引起外資極大不滿。

表一、大陸開放外資銀行承做人民幣業務之時間及地域表

時間

人民幣業務營業地域範圍

人民幣業務範圍

外匯業務範圍

加入WTO

試點開放上海、深圳

限外資企業

限外資企業

加入WTO

開放上海、深圳、天津、大連

限外資企業及個人

沒有限制

入會三年後

開放昆明、北京、廈門

包含中資企業

沒有限制

入會五年後

取消所有地域限制

包含大陸地區個人

沒有限制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2006年底大陸對外資銀行業的進一步開放,對外資的影響在於若大陸維持原先承諾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得對個人經營人民幣業務,而不加新的限制,這將使得外資銀行不論在資金來源及使用面都有很大突破;就資金來源而言,外資因可吸收一般民眾存款,此意味著外資取得人民幣資金來源將可有很大突破,不必侷限於大陸同業以外幣兌換,此可減少來自大陸人民銀行(中央銀行)及大陸本地銀行兌換人民幣的掣肘,因此營業規模易有更大擴張。

而在資金使用面,則使得外資得以跨入人民幣的零售業務,進軍如信用卡、個人消費性貸款及個人資產管理等有潛力業務。由於大陸經濟的高速成長,大陸人民財富累積迅速,不但外匯存底已破9000億美元,目前大陸民眾的本、外匯存款亦已高達16餘兆人民幣,為商業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提供廣闊空間;此外,據麥肯錫(McKinsey)報告指出,大陸發行的信用卡數量,在2003年中約300萬張,現在已經超過了1,200萬張,其中尚不包括數億張借記卡,被外銀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業務。而大陸民眾對消費性貸款的需求亦受矚目,據統計,大陸的消費性貸款金額由2000年的520億美元,快速上升至2004年的2420億美元,約佔大陸GDP的12%;相較於韓國的58%、香港的61%及新加坡的55%,仍有極大成長空間。故若年底外資金融機構允許跨入這些極具發展潛力的業務,對中資銀行而言,將產生更為直接的競爭壓力。

在保險業方面,目前外資保險公司的營業地域限制已取消,且可成立獨資的產險公司;惟在壽險業上,僅開放合資,且外資持股上限為50%,但業務內容上已允許從事團體險、健康險、養老金和年金等服務;且預訂今年底,將開放外資設立獨資保險經紀公司。至於大陸證券業的對外開放則十分保守,依據大陸對WTO的承諾,外資券商可發起設立基金及成立合資證券公司,惟持股比例仍受到許多限制;至於可經營的業務範圍,合資公司只可從事國內股票和債券承銷、併購諮詢、債券交易等業務,而不得進行證券經紀交易,經營上仍受許多限制。

參、外資在大陸發展及影響

目前為止,已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銀行,在大陸的25個城市設立197家營業性機構及242家代表處,資產總額占大陸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約2%,且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及北京等三大都會,此三大都會外資銀行的數量及業務量佔外資總數量及資產的近80%。至於在業務經營上,外資的外匯貸款額占大陸全體外匯貸款總額的20.97%,人民幣貸款則佔全體總額的0.55%。雖然外資銀行的佔有率並不高,但業務發展非常迅速,近年來其資產、存款和貸款的增長速度均在30%以上,且在許多重要城市和重要業務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市場影響日益擴大。而人民幣貸款業務,一般相信,隨著年底WTO承諾的市場開放,應有更快速的成長。

為求更快速擴張,近年亦隨大陸開放本地銀行引進外資策略性伙伴政策,快速入股大陸金融機構,目前已有27家外資金融機構參股20家中資商業銀行,總投資金額達200億美元以上(見表二);且皆為世界知名金融機構,如香港匯豐、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英商渣打銀行、澳洲聯邦銀行等;其中新加坡淡馬錫不但已入股三家陸資銀行,甚且買下在大陸已有十餘家分支行並成功入股渤海銀行的香港渣打銀行12%股權;美國銀行亦為了爭取入股,不惜關閉在大陸的三家營運據點,換取入股建行的機會。而入股對象除三大國有銀行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外,更積極擴及城市商業銀行,甚且入股地方信用合作社聯合社;且外資持股之比率皆已逼近大陸所規定單一機構及所有外資機構,不得超過20%及25%的上限。

表二、外資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銀行

中資銀行

外資金融機構入股情形

國有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美國銀行(9%);淡馬錫(5.1%

中國銀行

蘇格蘭皇家銀行(5%);美林、李嘉誠基金會(4.48%);

瑞士銀行、亞洲開發銀行(5%);淡馬錫(5%

中國工商銀行

高盛(7.9%);美國運通(2億美元);德國安聯集團(2.56%)

股份制商業銀行

交通銀行

匯豐銀行(19.9%

上海埔東發展銀行

花旗銀行(4.62%)

民生銀行

國際金融公司(1.6%);淡馬錫(4.55%)

深圳發展銀行

新橋資本基金(17.89%);奇異資融(7.11%)

光大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1.9%)

興業銀行

恆生銀行(15.98%);國際金融公司(4%);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5%)

華夏銀行

德意志銀行(14%);薩爾·奧彭海姆銀行(4.5%);

新加坡磐石基金管理(6.9%)

渤海銀行

渣打銀行(19.9%

城市商業銀行

南京市商業銀行

法國巴黎銀行(19.7%

杭州市商業銀行

澳洲聯邦銀行(19.9%

杭州聯合銀行

荷蘭合作銀行(14.9%);國際金融公司(10%)

北京銀行

荷蘭國際集團(19.9%);國際金融公司(5%)

上海銀行

國際金融公司(5%);香港匯豐銀行(8%);

香港上海商業銀行(7%

西安市商業銀行

加拿大豐業銀行(12.4%);國際金融公司(12.5%

平安銀行

匯豐銀行(19.9%

濟南市商業銀行

澳洲聯邦銀行(11%

天津商業銀行

澳新銀行(19.9%)

南充商業銀行

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德國儲蓄銀行(13%)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相關報導

雖因大陸對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外資金融機構無法在中資銀行取得控制性股權,惟外資金融機構多透過特殊約定來取得特定利益的優先權,因此,除要求積極進入董事會或實質介入經營,以掌握公司狀況外,更透過特定合作項目來掌握未來利基,如滙豐銀行便向交通銀行派出1位高級管理人員和2名董事,並分別加入審計委員會和人事薪酬委員會;花旗銀行選派了亞太地區的公司和投資銀行執行長,擔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董事;新橋公司在深圳發展銀行派出了外籍的董事長和行長,以加強該行風險管理工作。除派出董事及參與經營外,蘇格蘭皇家銀行、美國銀行和匯豐銀行亦在入股中資銀行時,便宣布雙方合作重心在信用卡業務;而花旗銀行與浦東發展銀行、德意志銀行和華夏銀行、恆生銀行和興業銀行、匯豐銀行和交通銀行亦已簽訂協議,將在政策允許時,成立合資信用卡公司,以期未來能在某些具潛力業務上,搶得獨家合作優勢。

外資積極入股大陸本地銀行,除讓原先與大陸銀行的競爭關係,轉為更多的競爭又合作外,雙方亦得到許多好處。就中資銀行而言,由於外資在風險管理、新產品開發等,皆具領先優勢,因此,外資進入董事會或獲參與經營,會改善該銀行之風險控管能力及透明度,而此皆有助於中資銀行競爭力、體質改善及國際形象的提升,此可由外資入股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後,對該等公司在海外上市產生極大助益,可見一斑。而外資銀行則可藉由中資銀行擁有龐大客戶群及遍布各地的營業據點,快速拓展客戶群,並建立與大陸官方的關係,惟由於多數外資金融機構在大陸亦設有營業據點,因此,在業務及客戶仍易產生利益衝突。

肆、台資金融機構在大陸發展困境及優勢

面對大陸金融機構競爭力快速提升及外資在大陸的快速發展,台資金融機構自是十分著急,尤其因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尚未簽訂及我國政府法規的自我設限,目前除早期兩家銀行及一家合資保險公司外,迄今未有任何一家台資銀行或證券商在大陸營業,或入股大陸的銀行或證券公司,所有活動都只停留在辦事處階段(見表三)。

表三、臺資金融機構在大陸據點

銀行業

證券業

保險業

金融機構名稱與設置地點

協和銀行(寧波)

華一銀行(上海)

代表處:

北京(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合作金庫);

上海(世華銀行、土地銀行、第一銀行);

深圳(華南銀行);

昆山(彰化銀行)

代表處:

北京(復華、元大京華、倍利國際、金鼎、寶來);

上海(元富、建華、群益、金鼎、日盛、倍利國際、中信凱基、第一、元大京華、大華、寶來、統一、富邦、台証);

深圳(亞洲環球、中信凱基、倍利國際、金鼎)

成都(金鼎)

廣州(寶來)

代表處:

北京(富邦產物、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友聯產物、台灣人壽、富邦人壽、中國人壽);

上海(明台產物、新光人壽、富邦產物、中央產物、國泰世紀產物);

廣州(中央產物);

成都(國泰人壽)

蘇州(新光產物)

合資公司:

上海(國泰人壽與中國東方航空合資保險公司)

家數

銀行:2

辦事處:7

辦事處:24

合資公司:1

辦事處:15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惟近年隨著台灣廠商紛赴大陸,銀行對企業放款的存放比急遽下跌,而業者盲目衝刺消金的結果,肇生今日之雙卡風暴,亦使業者面臨著放貸無門的窘境。致使目前保守估計,臺灣的銀行體系至少有4.2兆的閒置資金,而金融機構亦出現拒收大額存款情事,若資金浮濫的現象不紓解,極易形成銀行營運潛在危機。而在此同時,大陸台商在多年經營後,也面臨想擴大規模或轉型,但資金不足的情況,甚且因經營不錯,而希能掛牌上市卻無國內證券業者可輔導之窘境,故若我國金融業者可登陸,不但有助於台灣資金作更有效率使用,及掌握台商資金使用流向,並可協助台商提升在大陸的競爭力。

此外,我國金融業的產值佔GDP比率已超過10%,若金融業能順利發展,對臺灣經濟發展將有極大正面效應。惟國內市場太小,一定要向外發展,但我國金融機構不若製造業在歐美市場亦有競爭力,此可由我國近年金融機構海外獲利的情形,可見一斑。

據統計,去年我國銀行的海外分行的稅前純益佔整體獲利高達42.7%,其中又以提供台商借款服務的OBU業務,表現最為耀眼,2003年至2005年OBU的海外純益佔整體比例,分別達25.7%、10.3%及28.0%(表四)主要多為台商貢獻。而就海外分行獲利的區域而言,則以服務台商為主的香港及越南最耀眼,單是港、越兩地稅前盈利在2005年即達46億元,約佔全體海外的獲利高達40%,而香港更是耀眼,2005年香港平均每家分行獲利2.82億台幣,為海外各地區獲利之冠;其部分原因即在於因兩岸金融尚未開放,故台資銀行多利用在香港的據點,間接服務大陸台商。由此可見台資金融機能在海外賺錢,主要仍是服務海外台商,因此,擁有大量台商所在之大陸,絕對一個是台資金融機構可逐利之處。

表四、台灣銀行業OBU及海外分行獲利耀眼

全體海外

OBU

海外分行

稅前純益金額

佔全體銀行獲利比例

稅前純益金額

佔全體銀行獲利比例

稅前純益金額

佔全體銀行獲利比例

2001

15,191

26.3%

9,579

16.6%

5,612

9.7%

2003

19,713

39.1%

12,956

25.7%

6,757

13.4%

2004

25,079

16.2%

15,946

10.3%

9,133

5.9%

2005

33,593

42.7%

22,055

28.0%

11,538

14.7%

資料:作者整理自金管會

除有大量台商利基外,先天上存在語言、文化相同及對社會結構的掌握亦是台資金融機構在大陸發展的利基;除此之外,大陸市場對台灣金融產業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大陸是一個提供台資金融機構逐步培養國際競爭力的地方,由於大陸監理機制的落後,故對風險性較高或較複雜的金融商品不會貿然快速開放,使得台資金融機構得以台灣發展已相當成熟且具競爭力的商品,與大陸及外資金融機構在大陸市場競爭,並隨著大陸對金融商品開放歷程,逐步增強國際競爭力。

只可惜礙於兩岸特殊政治環境,及若干無事實支撐之觀點,目前銀行業仍禁止赴大陸投資。例如有人認為開放金融業赴大陸會加速台灣資金外流,惟銀行乃金融中介機構,是以提供資金剩餘者及需求者之間的融通服務賺取報酬,而非以自有資金賺錢,因此,只要銀行登陸後能在當地吸收人民幣存款,應無資金大量外流疑慮。此外,據台灣金管會估算,若台灣符合大陸對總資產要求的13家銀行,皆赴大陸開設一家分行,總投入資金亦僅佔台灣全體本國銀行淨值的0.3%到1.5%,並不會影響台灣金融體系資金結構的安全。

目前台灣金融業者無法在大陸營業,在實際執行面上的障礙主要有二,一是大陸與台灣間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遲未簽訂[1];其次,則是我國政府的自我設限。以前者而言,銀行、證券及保險際遇不同。由於保險業無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的問題,因此,目前台灣已有國泰人壽於2005年在大陸成立合資保險公司,而其他符合進入大陸保險市場「五三二」條款之另4家,亦在積極尋找合資伙伴。至於證券業之監理,大陸態度積極開放,願用彈性方法來簽訂MOU,惟雙方在協商代表的名稱上仍無共識;而銀行監理備忘錄,除名稱上雙方仍有歧見外,對於以白手套方式可否達成實質監理,大陸銀監會仍有疑慮。

雖然兩岸尚未簽訂MOU,但業者仍可依其他方式進入大陸市場,惟卻面臨台灣法規之限制,例如目前許多國家已與大陸簽有監理備忘錄,因此,只要台灣政府允許業者透過第三地進入大陸市場,則台資金融業仍可及早進入大陸市場。但因政府將銀行赴大陸投資列為禁止類,致銀行業者無法透過第三地赴大陸設分行、投資、參股或設立子行。至於證券業,則因政府只准業者「直接」投資大陸,而不允許「間接」,致我證券業亦無法利用第三地「間接」投資大陸。至於台資銀行「直接」赴大陸設子行或參股,則因在我政府限制之列,亦不可行。

針對此二障礙,筆者已在立法院分別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三十六條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證券及期貨業務往來許可辦法」,除要求將銀行業自禁止類去除,依循銀行一般海外投資審理規範外,亦要求開放證券業者可「間接」投資大陸,目前兩案已獲得跨黨派立委連署支持,希對台資金融機構登陸有所助益。

由於政府的兩岸金融政策遲未鬆綁,故有台資金融業者亦嘗試以其他方式進軍大陸,如富邦銀行藉由併購香港港碁銀行成立富邦(香港)銀行,作為進軍大陸市場之基地;建華銀行透過在美國的子銀行—美國遠東國民銀行在北京設點,並和華一銀行進行策略聯盟;台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與上海的「上海銀行」,以共同持有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股權,以及後者對前二者的交叉持股,來搶進大陸金融業務,惟成效仍相當有限。

伍、結語

看著各國業者紛紛搶進大陸市場,且大陸本地金融機構競爭力亦快速提升,隨著台資銀行在大陸的先天優勢的快速流失,台灣金融機構多相當著急。復以2006年底,大陸將依WTO的承諾,進一步開放人民幣業務,而根據大陸核准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條件「三年分行經驗,二年連續獲利」,因此,縱若台灣的銀行順利在今年升格成分行,最快亦需等到2009年方可承做人民幣業務,既便比照香港CEPA優惠,仍需等到2008年,其時間壓力可見一斑。因此,參股大陸銀行亦成台資銀行重要思考點,惟體質較優的大陸銀行多已被外資紛紛入股,台資銀行可選擇的空間已愈來愈少,更何況迄目前為止,政府仍無開放台資銀行入股大陸之跡象。

尤有甚者,近來隨著台資銀行遲不開放,台灣金融人才亦面臨被外資甚至大陸業者挖角,而形成台灣優秀人才流失情勢;而遲不開放赴大陸的本國銀行,或因被做為外資進入大陸練兵市場,或因被作為外資兩岸佈局的聯絡站,紛紛亦被外資以相對便宜價錢併購或入股。而原本因大陸市場出現而極具發展潛力的台灣金融產業,可能就在時機、人才流失中,而失去了機會。而這佔台灣GDP已超過百分之十的產業,不但無法形成台灣經濟進一步升級及轉型的助力,恐將淪為拖累經濟進步的產業。

--------------------------------------------------------------------------------

[1] 大陸表示重點在於雙方金融監理機制建立,而不一定要有形式上的簽約

%
熱門指數
分享 列印
23

文章表情 (你對這則文章的感覺)

回應意見
更多相關文章
國政評論 科經

景氣預期好轉逐一破滅,談台灣經濟總戰略
盧信昌 ( 5月22日 11:47 )

當新冠疫情在2022年底結束之後,各界無不期待透過中國大陸的內需做領軍,能有類似金融大海嘯之際的聯合財政擴張,再一次瓦解信心低迷與投資不足的共同困境。孰料事與願違 ...

國政評論 財金

SVB危機可控 市場動盪難免
林建甫 ( 2023年3月21日 13:18 )

受矽谷銀行(SVB)倒閉風暴衝擊,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從上周將近5.1%的高點崩跌,本周初一度還跌破4%,黃金價格則大幅攀升,反映市場上對聯準會(Fed)下周決策會議升息 ...

國政評論 財金

政經動盪的年代 更需要冷靜的心
李沃牆 ( 2022年10月24日 11:20 )

近年全球遭逢新冠疫情衝擊、通膨接踵而至、升息循環、俄烏戰爭、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吹皺金融市場一池春水,股匯震盪激烈,人心惶惶不安。看來,未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

國政評論 財金

美債殖利率攀升 暗示通膨來了嗎
李沃牆 ( 2021年2月26日 08:18 )

債券殖利率(Yield)是投資人購買長短期公債時所期待的報酬,也稱為收益率。 長期以來,債券殖利率一直是觀察未來景氣動向的重要指標。 美國10年期殖利率於2月22日 ...

國政評論 財金

金德伯格的金融風暴陷阱再現?
朱雲鵬 ( 2021年2月23日 08:45 )

最近美國股市出現散戶軋空對沖基金的事件。在著名網站REDDIT,有網友發現美國遊戲產品零售店遊戲驛站(GAMESTOP)的股票被幾個法人大量放空,空頭金額高居股市第三,他們 ...

國政分析 財金

美中風雲再起 陸股匯大震盪
李沃牆 ( 2020年7月30日 15:59 )

美國於7月21日無預警要求中國關閉駐休士頓總領事館,指控該領事館是中方在美國境內竊取研究成果的中心,包括可能和新冠肺炎疫苗開發有關的科學研究。川普並於22日表示,「 ...

訪客最新推薦文章
教文

「輕推」,讓台灣進步
楊朝祥 ( 2018年4月24日 08:19 )

「輕推理論」(Nudge Theory),Nudge一字的英文原意是「用手肘輕推」,而輕推理論就是運用適度誘因或鼓勵、提醒等方式,在不限制個人選 ...

社會

關於推動〈員工協助方案〉的延伸性思考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22 )

一則由地方政府所開辦的〈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s),扣緊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及其效益評估的關懷意旨, ...

社會

關於台灣人口發展困頓無解化的延伸性思考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13 )

2024年將屆年底,這也使得相迎於2025年抑或中長期的人口發展樣態,實有其進行多方思辨、議論之必要,特別是要如何嚴肅看待當代台灣社會之 ...

訪客最新表情文章
教文

台灣需要發展怎樣的海洋文化?
劉新圓 ( 2007年10月4日 15:04 )

民進黨自建黨以來,經常標榜要發揚台灣的「海洋文化」,如1996年彭明敏參選總統提出的「海洋國家」主張,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等等,其 ...

社會

颱風天與颱風假的集體性盲思
王順民 ( 7月30日 16:15 )

一則與天災及其可能會伴隨人禍的特定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多重意涵的論述思考。 有效的颱風對策 話說:每年的夏秋之際,颱風的登台入 ...

教文

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法
劉新圓 ( 2009年9月30日 10:20 )

921大地震十週年,文建會舉辦古蹟週活動,希望藉此加強民眾對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視。然而就在一個多月前,位於台中市西屯重劃區的張慶興堂 ...

空氣品質指標
名家觀點
  • ( 11月13日 09:13)
    國發會每兩年的人口推計公布了,有一些關於台灣的未來值得大家關切。一、二○二八年將脫離人口紅利,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至六十四歲)占比低於總人口三分之二,扶養比將高於○點 ...
  • ( 11月13日 09:13)
    最近有立委關心全民健保的財務問題並舉行公聽會,會中有學者發言「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並建議健保財源結構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有類似想法者並不少 ...
  • ( 10月1日 08:40)
    政府為了拯救勞保基金,今年撥補了一三○○億,這確實能美化帳面,五年來政府撥補從二○一九年的二百億快速爬升,若不能在體制上進行改革,就只能每年以更高的額度繼續撥補。長照預算也 ...
  • ( 10月1日 08:40)
    自八月一日起有四所大學退場,此消息衝擊許多私校,因為遲早會輪到。隔日驚聞股市大跌,接著八月五日跌幅更是空前,兩日股市跌近三千點。大學退場與股市崩跌,幅度都是台灣歷年之最 ...
  • ( 10月1日 08:39)
    日前卓揆拋出促進婚育見解,希望戶政資料扮演積極角色,找出適婚與適育者進行接觸。此想法可能來自五十多年前所推動的家庭計畫,當時由公衛護士下鄉進行宣導而奏效。 過去推動節 ...
  • ( 7月17日 11:22)
    拜登在辯論會表現不佳,不少擔心川普當選的主流媒體發動「陣前換將」,也有若干民主黨議員公開呼籲拜登退選。未來情勢如何演變,很難篤定,但是無論換與不換、如何換、換誰,都不是 ...
臉書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