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在國小一年級實施後,教育部又啟動了高中課程修訂的工作。日前在台北師大附中的第一場公聽會中,大家對新近完成的高中課程總綱草案大加撻伐,不僅藝能科教師不滿新課程減併教學時數,全國教師會也批評這份課程總綱草案僅適合學術型高中,不適合多元型高中,也無法整合同為後期中等教育的高職及五專課程,因此要求教育部應作更深入的研討才能定案。
教師本位觀點爭取教學時數
課程是達成教育宗旨最主要的媒介,因此課程的修訂是教育界的大事,但是近年來失業率節節攀升,在一般人的眼中,教學是職位穩定、待遇良好、工作輕鬆、又有長期寒暑假的職位,但是否有任教機會,與任教科目時數的多寡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因此在課程修訂過程中,與會學者與任課的教師都競相爭取科目時數,一場分贓式的課程修訂於焉開始。
雖然都是有目的的爭取科目教學時數,但不論學科專家或任課教師都以學科的重要性與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必要性作為藉口。國文教師以為中國人不懂中文怎可稱為中國人,英文導師指出在地球村的國際社會中英文是國際語言,歷史教師認為人類最悲哀的莫過於不知自己的歷史,藝術教師主張現代的台灣人有品質而無品味與藝術教育不彰有關,而體育教師認為,任何的事業均有賴健康的身體。每個科目競相爭取教學時數,課程總綱修訂會議有如分贓會議,最可憐的莫過於學生,不僅學習的時間被撕裂,學習內涵也犧牲在各科教師自認為重要的思維中。
在各級教育中,國民中小學屬國民教育,大專屬生涯準備教育,但高級中等教育的目標何在?在此階段,有高中、綜合高中、單科高中、高職、五專,不僅學校型態不同目標也各異,因此,欲修訂高中階段的課程標準,首要的工作是確定後期中等教育的目標。在國外後期中等教育的目標最主要有國民教育及分化教育兩種型態,以國民教育型態而言,目的在提昇國民素質,學習重點為基礎學科及全人教育,至於學生的性向分化則以選修課程完成;至於分化教育則是學校性質各異,學生選擇不同型態的學校達成分化的目的,但分化雖提早,各管道間卻有轉換的機制,任何時刻的轉型皆有管道可循。反觀國內後期中等教育長期目標不明,並常隨主政者主觀的喜好添加或廢除相關的學制,例如當初五專的建置及綜合高中的增設以及最近提出的廢除高職等,以致後期中等教育的學校型態混亂,目標也最混淆不清。
勿以貪多舊觀念發展新課程
如果後期中等教育定位在國民教育的延長,十二年國教政策就應在課程開始修訂之前定案,並非在明年六月公佈高中課程標準後再決定,而如果確定後期中等教育是第二階段的國民教育,則課程的內容應偏重於國民素養及基礎學科。至於配合個人的多元智慧,則以選修的方式達到分化的目的。而如果不大幅度變動目前高級中等學校的形式,希望透過不同學校的型態達到分化的目的,卻實質能達到十二年國民教育的目標,則可以核心課程設計的方式達成目標,也就是高中、高職、五專都可繼續存在,但學校雖不同卻有相同的核心課程以達到提昇國民素質的目標。
在教育目標確定後,即應依據所欲達成的教育目標制定課程,而在制定的過程中,各學科專家及教師不應從本位的觀點爭取教學時數,課程標準須考量各領域的課程目標、教學時數及預期的教學水準;而更重要的是,國民中小學已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期中等教育課程須與其銜接,並將學生引導至高等教育,絕不能再有分贓的心理,否則受害的絕對是學生。
後期中等教育功能及早定位
而在修訂課程的過程中必須因應資訊社會的脈動,資訊社會知識大量而迅速的傳播,知識半衰期急遽縮短,學生所學在極短的時間後即不再適用,學習型態已由重視學習的內涵轉化為學習能力,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一再表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內容太多太難就是這個原因,當知識爆發的時代已經來臨時,我們絕不能再以過去「貪多」的老觀念來發展新課程,學習如何學習應是學習的重點。
課程的發展須以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標為依據,否則一定會引來反對的聲浪,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的課程雖然教育目標明確,但因學科整合為領域缺乏足以服眾的教育理念,實施後批評的聲浪不斷,尤其師資培育與教師的在職進修,以及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均未綢繆,為課程的變革添增許多變數。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高級中等學校階段的課程修訂不能再步入後塵。後期中等教育的功能應及早定位,修訂課程時應摒除過去野蠻的分贓模式,在依據教育理念發展的課程標準下執行,並能宏觀考量相關的配套措施,如師資培育、在職進修,教材編輯及升學機制等,如此的課程修訂才能奏效,使學生蒙受其利。
(本文刊登於91.1.21中央日報全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