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上週一週內原油價格再度飆升,一度每桶升破91美元。還有另一項警訊,上週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接受CBS新聞台的「60分鐘」節目訪問時,大力為量化寬鬆(QE)政策提出辯護,更提出不排除該計畫還會再擴增,顯示QE3,甚至是QE4都還將繼續推動),屆時若再次啟動為量化寬鬆政策,美國政府釋出的資金將到處流竄,通膨壓力勢必大大提高。
台灣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產品高度依賴自國外進口的原物料及零組件。歷史上二次石油危機重擊我國出口產業,仍殷鑑不遠。縱然如筆者前文(簡析國際原物料上漲對我國經濟之影響)的分析,在經濟全球化下,過去動輒二位數的通貨膨脹已經不易再發生,但政府仍應及早因應,提出相關政策,將負面的影響降至最低。
二、 因應之道
根據主計處12月6日的最新統計,台灣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創下今年3月以來新高,年增率達1.53%,累計今年1到11月,CPI上漲0.94%,通貨膨脹問題逐漸升高。即使相對其他國家而言,台灣受國際物價上漲的衝擊較小,惟仍將對高度仰賴進口原料的產業及民生產生較劇烈的影響,政府亦應盡早規劃因應之。本文主張,針對進口原物料大幅上漲,似可採下列幾項措施。
1. 適度升值:一般國內普遍認為台幣升值,將扼殺台灣出口產業的競爭力,而反對台幣升值。然而,此乃一體二面,適度的升值,亦可減緩進口物價對國內的衝擊,而且在全球化時代,即使是出口為主的產業,多數廠商仍須進口相當部分零組件,升值對其難謂都是負面的影響。加上台灣相對我國的競爭國而言,台灣的升值幅度遠低於韓國。因此,若進口物價持續攀升,央行可放寬台幣適度升值空間,減緩輸入性通膨的問題。
2. 機動降稅:原物料價格攀升,部分商品為重要的民生物資,價格過高將會影響多數人民的生活。此時政府可考慮採用機動降稅方式,降低進口成本,以照顧多數人民的生活所需。如財政部11月10即宣布,機動調降玉米粉、大豆(黃豆)粉及細粒關稅50%、甘蔗糖及其他精製糖關稅25%為期半年,相當值得肯定。然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有部分廠商在享受財政部降稅的優惠後,卻未反映在售價上,政府降稅後應追蹤其效果,若有進口業者藉此倘從中牟利,政府應追繳其減免的稅款。
3. 嚴查炒作及囤積:當前部分商品價格飆升,係肇因於人為炒作所致。還有許多商人,預期物品即將上漲,而將貨品大量囤積起來,待物價上漲後,再出售賺取鉅額的價差。上述行為嚴重影響民生經濟與市場正常交易,讓通貨膨脹問題益加嚴重。而且惡意囤積、人為操縱、聯合壟斷、哄抬物價等行為皆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等規範,政府及公平會應積極查緝該不法行為,有些甚至涉及組織犯罪及檢肅流氓條例,警察及檢察機關亦應主動追查。
4. 啟動油價緩漲機制: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每桶已經超過八十美元,多數分析師都認為未來每桶一百美元的油價將成為常態。由於石油為最重要的民生與工業物資之一,油價攀升對我國的經濟影響甚鉅,故油價過高時政府將啟動油價緩漲機制,以減緩對國家經濟的衝擊。我國於2008年曾經採取「多元吸收」方案,由業者、政府與民間共同分擔一部份的漲幅,讓油價影響降至最低。上周兩韓邊境衝突後,國際油價出現大跌後再狂升的劇烈變動,原油價格單周暴漲10%,中油因擔心影響物價,決定減半調漲本周油價,汽油從原本每公升漲0.6元調至漲0.3元,相當值得肯定。
5. 防範房市泡沫化:近年來台灣房價飆升,使得多數受薪階級買不起房子,尤其以台北市最劇。根據住展雜誌最新調查,台北市預售屋價格已經站上每坪七十萬,在十二個行政區中,又以大安區預售屋房價最高,平均成交價格達到每坪一百一十五萬,其次,是信義區的預售屋,每坪平均成交價達到九十五萬。高房價不僅是社會問題,若因人為過度炒作導致泡沫化,還將衝擊國內的經濟發展。因此,政府應透過適度的稅制等措施進行調控,例如:改以不動產實價為基礎課稅,不再以公告地價的方式課稅;對土地交易所得課徵資本利得稅,對投機性不動產課以重稅;並要求銀行降低非自用不動產貸款的成數,加強對投機性不動產的信用管制;且嚴查以人頭方式購置不動產的交易。
6. 發展綠能產業:隨著人類資源的逐漸耗盡,油電價格勢必將易漲難跌,高昂的油價與電價指日可待。因而,我們應積極發展替代性能源產業,推動綠色能源取代原有的化石燃料。過去不論傳統產業抑或是科技產業,技術幾乎都由歐美大廠所寡占,開發中國家的企業的技術能力與其差距甚遠,僅能在後苦苦追趕,而且還經常受制於歐美大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的箝制。而新能源產業諸如: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電動車及LED等新興產業均還處於發展階段,我們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落差相對有限,有些技術還能並駕齊驅,正是兩岸最值得推動的產業。
三、 結論
近來進口物價快速攀升,整體而言對我國經濟影響相對有限。但仍可能對仰賴進口資源的產業及民生造成一定的衝擊,政府應儘早提出相關規劃,以減緩其負面的影響。
(本文刊載於12月8日中央日報智庫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