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諾貝爾獎陸續宣佈獲獎名單,全球頂尖學者一一因傑出的研究成果備受肯定。在同一時間,我國正舉行縣市長和立法委員的登記,許多學者紛紛計畫投身政壇,希望在政治圈一展長才。
在此提到一位得過諾貝爾獎科學家的真實故事,當然他的重要性不能以一座諾貝爾獎來限制,那就是愛因斯坦。他是猶太人,在一九一五年提出相對論而享譽國際,一九五二年,以色列內閣開會決定邀請他回國擔任總統。愛氏一向冷靜自律,接到邀請卻整夜失眠,踱來踱去,十分為難。最後,他決定婉拒,又恢復好眠。
依近日在中央副刊詳細報導的著作《浮生三記》所載,沈君山先生撰文指出:「事實上,當時煩惱的不僅是愛因斯坦,以色列內閣一方面邀請愛氏,一方面又很怕他真的答應了怎麼辦?因他科學家認真不妥協的性格和政治圈是太格格不入了。」這段話表達了重要的意義,就是某個領域需要某種性個的人參與。科學家就是必須認真,不能妥協,連愛氏在去世前一天還繼續做研究,希望完成「統一場論」,他為此奮鬥了三十年,幾乎是孤獨地不斷研究。
但政壇中能生存的人,不能太認真,否則會抓狂,可能撐不下去。政治是眾人之事,必須在不同勢力之中求平衡,少不了妥協。政治的本質是現實的,牽扯到各種力量,時時刻刻考慮各種勢力。政治圈需更多考慮各種規定、各種決定,不是短時期就能熟悉的。
在各種職業都逐漸專業化的時代,學術研究是專業,政治參與也是專業,兩者不能混雜,學者屬「有識之士」,政治人物則為「有勢之仕」,兩者所依仗的基礎截然不同。當政治圈有諸多問題時,不代表學術界的人就能有效解決。有時反而因根本性格的不適合,不僅浪費了人才,也妨礙了政治圈的合理運作。
我們並非建議政治圈不要有學者,而是深知「學而優則仕」、「教授做立委」都不能被過度期待。你相信一位立委做了十幾年能立刻去中研院做研究員嗎?當然不信?同理,學者也不容立即成為非常有貢獻的政治人物,不如集中心力以學術專長貢獻整個社會。
(本文曾刊登於90.10.13中央日報中央公論;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