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公布2014年首季國際收支,其中金融帳淨流出129.5億美元(約新台幣3,885億元)。這是我國自2010年第3季以來,連續15季淨流出,寫下歷史新高,累計淨流出的金額也高達1290.6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4兆元)。
金融帳持續淨流出將不利長期資本的累積與形成。政府及社會應加以正視,設法留錢、留人,莫再人財兩失。
對於首季金融帳持續淨流出的現象,雖然央行經研處副處長林淑華表示,主要是因為國內保險公司大幅向海外尋找投資標的,以及人民幣轉存款大量匯出所致;而且資金雖持續流出,淨流出的金額相較於上一季已大幅縮減34.7億美元。又為避免外界過度負面解讀金融帳淨流出的訊息,央行副總裁嚴宗大早在去年也曾說明,金融帳淨流出是因為
台灣有超額儲蓄,使得國人有能力投資海外進行資產配置;這樣的做法,除可提高投資的收益率外,也有助國內金融穩定;而且盱衡大多數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民間資金都呈現淨流出的現象,顯然金融帳淨流出非台灣所獨有,而是普遍現象。
不過,不論是哪一種說法,國內資金外移是不爭的事實。此也意味著國內投資機會或相關的金融商品標的,顯然無法符合國內外投資者的期望,亦即缺乏足夠的誘因留住或吸引國內外投資資金挹注,長期將不利資本形成,甚至可能進一步引發資金外逃,折損國家
競爭力。我們思考此問題的策略建議是:
一、市場應有更多元化的商品與投資管道。我國的金融業者對此倒是信心滿滿,認為我們有能力能提供更多元的商品。問題在金融海嘯的陰影下,主管機關仍嚴格監管,我們因此建議把金管會更名叫「金融監督管理發展委員會」,透過發展的帽子,以期突破舊思維。
二、善用自由經濟示範區的金融開放。因為透過全境虛擬的概念,擴大開放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的業務及金融商品,來吸引海外資金回台投資;特別是在OSU的部分,除可讓證券商提供現有客戶更多的服務外,不但讓海外資金回流,也可也可進一步開發外國客戶,創造更大的營收及獲利空間,擴大台灣資本市場的規模,塑造未來區域資產管理中心的環境。只是這樣良好的政策,目前實務上仍存在諸多限制,例如不開放涉及新台幣的計價幣別及連結標的金融商品、以及限制證券商不得在OSU銷售未核備境外基金及固定收益等產品予本國專業投資人等,使得開放的美意大打折扣。未來應讓示範區有更多的創新及發展的利多。
三、緩步提高利率。我們認為央行可適度地緩步提高利率,降低資金外移的誘因。目前全球經濟正朝向穩步復甦的方向邁進,台灣的總體經濟與金融環境也逐漸好轉,利率著實有提升的空間。而且,這樣做還有另一大好處,就是可以抑制房地產價格的飆升。由於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價格的飆升與游資充斥有極大關連,利率若能緩步提高,將可消除民眾的投機預期心理,降低房市投機炒作的空間。
四、擴大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外人直接投資對一國資本的累積與形成、以及對產業與總體經濟的生產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學理及實務上已有諸多明證。值此金融帳連續淨流出之際,若能擴大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除可縮減金融帳資金淨流出規模外,也可形成投資擴張效應,提升整體金融市場的投資能量與範圍,進一步帶動國內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同時創造就業機會。
五、振興國內產業及改善國內投資經營環境。想要長期留住資金或吸引海外資金來台投資,首要之務就是振興國內產業及改善國內投資經營環境。過往政府推出的諸多振興經濟措施,如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引進民間資金積極參與公共建設投資,以及各式各樣的激勵創新創業措施等,都是朝這方面在進行。基本上,這樣的方向絕對是正確的。雖然短期內可能不易看到顯著的成效,但長期一定有助經營環境的改善,並提升整體投資的動能。
(本文刊載於2014年6月3日中國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