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1992年,上海首次發行股票認購證。)
繼中國大陸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今(2019)年7月20日宣布,按「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遲」的原則,將推出11項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後;大陸證監會於本(10)月11日宣布,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另12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10月15日又再放寬外資銀行及保險業准入限制。持平而論,大陸經過近30年發展,無論在銀行、證券、基金和期貨行業都有長足進步。近年來更擴大行業開放,鼓勵良性競爭,持續增強實力,並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和營商環境。過去,
台灣的證券及基金(投信)業者西進頻頻受阻;如今,又該如何掌握這波開放契機?
就證券業而言,近幾年大陸啟動「滬港通」及「深港通」後,A股成交量大增;加上MSCI於今年三階段調高A股權重,間接助長證券業的蓬勃發展。根據中國證券結算公司8月底的統計,上證及深圳合計共有3,699家上市公司股票,投資人數已達1億5,636萬,其中有9成以上是自然人。準此,內地及外資券商莫不積極搶食這塊大餅,競爭自然相當激烈。據悉,單是大陸前5大券商淨值合計就超過台灣逾70家業者規模。尤有進者,其中有不少大型券商具國有股權背景,台灣證券業難與其直接競爭。有鑑於此,目前與大陸合資仍較百分之百獨資有利。一般來說,台灣業者在經紀業務有豐富的發行及銷售新金融商品經驗,更有為人稱道的人情味之服務態度,應有發揮的空間。在策略上可找互補性強的城市券商做為合資對象,才能快速打入內地市場,發揮綜效。另一方面,台資企業擬在A股上市者不少,證券業進入大陸正可提供台商IPO籌資服務。而在區域的選擇上,亦可考慮台商分布較多的地區,如江蘇、福建、廣東、山東、浙江及上海等地。換言之,台商多年來打下的基礎,正為台灣證券商西進奠下「利」基。
而大陸資管業務歷經20多年發展,業已成為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據銀保監會截至今年第1季末的統計,大陸資產管理的餘額已將近80兆元(人民幣,以下同),規模超過金融資產總規模的近四分之一;預估到2021年將達到200兆元,商機相當龐大。但大陸法令規定,銀行賣理財產品,須透過獨立的公司。因此,基金管理公司雨後春筍,紛紛搶攻財富管理市場。根據Wind於去(2018)年底的統計顯示,大陸已發行公募產品的基金管理公司達131家,管理基金數量為5,060檔,管理規模達13.91兆。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成長快速,首次超越混合型基金,意謂養老金大筆投入債市已成趨勢。排名前四名的基金公司(不含貨幣基金、短期理財債券基金)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均超過2,000億。台灣金管會已核准5家參股大陸基金公司的國內投信業者;但目前在大陸法規限制下,持股低於50%。如同本文前述,無論證券商或基金業者西進,在策略上仍需與大陸的銀行、保險、信託、證券或基金業者合資及優勢互補;同時也必須在產品創新及金融科技應用多加著墨,滿足日益多樣化、差異化及預期報酬的投資需求,才能在眼前的紅海中航向藍海。
(本文刊於2019年10月25日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