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諸陸資來台投資政策的發展,主要精神及開放方向乃是依循2009年第三次江陳會談中所達成的共識:「在漸進基礎上推動陸資來台投資,並秉持事業投資採正面表列、優勢互補產業優先開放、公共建設BOT計畫優先開放、以及房地產投資循序漸進等四大原則進行。」; 2009年6月30日,經濟部正式公布「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在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許可辦法」,並於同日公布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第一階段業別項目,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公共建設共計192項,此也意味著陸資來台投資元年的正式啟動。隨後,配合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及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的簽署,經濟部宣布再開放銀行、證券、期貨以及其他服務業,准許陸資來台投資。到了2010年,第二階開放陸資的整體項目已高達247項。2012年3月20日,第三階段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政策正式啟動,核准陸資來台投資案及投資金額均較往年增加。2013年11月修改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後,陸資來台投資金額總計約新台幣108億元、累計投資件數為141件,雙雙超越2012年的記錄;而近期因服貿協議所引發的陸資來台所引發經濟及國安問題疑慮更倍受關注。本文首先分析陸資來台情況以及主要投資行業、項目與金額;並進一步探討陸資來台之策略與具體政策及重點項目;最後則是分析陸資來台對經濟可能產生影響。
一、陸資來台投資概況
按經濟部投審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自2009年6月30日至今年3月底止,已有816件陸資來台投資案,獲准投資517件,遭駁回或退件有299件,未通過率達36.6%。其中,陸資來台的行業中以批發及零售業比重最高,其次是港埠業及銀行業;投資案累積達517件,總金額僅為8.77億美元(而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高達509.9億美元)。獲准的陸資投資人身份包括:一般陸商、港商、大陸人民等;至於是否有大陸官方資金來台投資,實不易看出,唯其中若有企業是中共官方扶植重點企業就要特別當心。
在中國官方所主導投資,研判可區分為經濟動機及政治動機,前者藉由國企系統入台,如銀行業以及部分高科技產業。而後者可能涉及國安及軍方系統的資源。目前已公開的官方資方來台投資的情況,京泰集團為北京最大國有企業,2010年來台投資,為大陸首家登台的指標性陸企;再來是金管會於去年通過中國四家國營行庫轉道香港分公司來台發行「寶島債」(人民幣計價債券)並掛牌交易。包括中國銀行(20億,單位:人民幣,以下同),建設銀行(20億),農民銀行(15億)及交通銀行(12億)。中國工商銀行參股台灣的永豐銀行二成股權,預計台幣200億美元,但因服貿協議仍在立院卡關,此參股案遲未能落實。
二、大陸推動陸資來台之策略與具體政策
對於中共推動陸資來台所採的策略應以香港模式雷同,即中國大陸除了亟思利用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外,希望透過陸資來台投資台灣的金融、旅遊、媒體、房地產、股市及文化等產業領域;其較明確的策略可用以下二點來做說明:
1.以國家利益為前提:可能將金融、房地產、工程、媒體及文化等對台灣經濟、社會有影響之產業作為其長期策略重點投資項目。以服務業而言,目前中國對銀行業來台投資的興趣相對較顯著,但其主要目的在掌握臺灣企業客戶資訊及金融專業人才。
2.以企業利益為考量:陸資在來台投資取得實質利益的同時,可以吸收深化本土企業對陸資企業之依存,又可藉此擴大市場佈局。因此,將會選擇電子、資訊、航運、鋼鐵、旅遊等產業做為合作策略重點投資項目。以電子為例,其最具策略投資價值的部門仍以台灣的電子產業為主,如半導體、面板產業。若能掌握台灣電子業的製造技術及國際競爭力,不但能使其資訊電子產業快速升級,亦可早日實現中國製造企業「走出去」的政策目標。但在我國電子產業尚未大幅對陸資解禁之前,陸資來台的進展將較為有限。
三、開放陸資來台對台灣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
個人認為,陸資對台灣經濟可能衍生的利、弊影響分析如下:
(一)利的部分:
顯然地,隨著陸資來台投資項目的擴大與開放,資金動能增加,已為台灣產業及金融市場注入新的活水,同時也強化兩岸產業的合作與互補關係,對台灣經濟與就業的正面效益也逐漸顯現。依據勞保局、財政部及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自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以來,已產生正面且具體的效果,包括:1.創造就業機會:截至2012 年12 月底,陸資來台投資事業已僱用臺灣員工人數計6,771 人。2.增加國庫稅收:陸資來台投資事業於2011年所繳交之營利事業所得稅及營業稅分別為新台幣2.5 億元及新台幣1.99 億元。3.促進對外貿易:陸資來台投資事業於2012 年之進出口金額為新台幣87.55 億元,如:大陸中鋼集團在台投資中國金貿有限公司,從事鋼鐵需求原物料批發業務,供應臺灣中鋼、燁聯集團、長榮鋼鐵、華新麗華四大鋼鐵廠使用,並協助採購國內鋼鐵廠商產品銷往大陸以外的全球地區。
唯目前政府採取正面表列原則來限定陸資投資項目,未來將不定期檢討調整,顯示政府亦需時間評估開放陸資的可能衝擊與後續方向。若政府限制越嚴格,則陸資來台的經濟利益越可能受限,將使其來台的意願越低;另一方面,若政府限制越少,或相關配套不足,則台灣民間企業為求保護自身的智慧財產,亦不會輕易讓陸資入股。
(二)幣的部分:
但有不少人擔心,陸資來台後可能產生的疑慮有如下幾點:
1.認為開放中資來台後,在台的中資加上他們可以影響的企業,自動形成為中國利益代言的龐大「親中集團」,成為一股結合政商、地方派系的親中勢力,讓台灣的民主倒退,統一漸漸成為「唯一選項」。
2.有些廠商因為技術不願外流中國而留在台灣。因為開放中資來台,中國將可藉由投資取得台灣企業的決策權,這些具技術優勢的台廠將成技術被掏空的首要對象,透過山寨技術偷搶,台灣廠商技術優勢盡失,將成為最大受害者。歐美先進國家也已意識到中資大量進駐的問題,未來技術移轉台灣的意願很低,將嚴重危害台灣企業的發展。
3.心開放中國投資,將衝擊白領階級的工作機會及薪資水準。未來中資炒作房地產,最大的影響就是讓受薪階級想以合理價格購得自用住宅的夢想更遙遠。
據統計,台灣自2009 年6 月30 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至《服貿協議》簽署前,已開放161 項服務業。依過去開放陸資來台經驗並無重大負面影響。外界憂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後,台灣恐香港化、房價與物價上漲、大陸人搶工作等問題。事實上,台灣不是香港,香港對於大陸企業到香港投資沒有設限,且允許勞工移民及大陸資金到香港購買房地產;相對服貿協議並沒有允許大陸勞工來台及移民。而針對開放陸資來台灣購買房地產問題,台灣早就於2002年開放陸資購買房地產,但開放至今,政府採嚴格審查,陸資來台買房地產僅140件左右,應無太大的疑慮。
四、結論
兩岸經濟協議簽署後,很多人擔心大陸資金是否會大量流入台灣,並進而掌握台灣經濟命脈?前已提及,政府於2009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後,一直秉持「先緊後鬆、循序漸進」、「優勢互補、完整配套」原則,逐步推動此一政策。在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中已明確規範,包括事前的許可審查,第3、4條中對陸資投資人身份及投資事業的限制;第8條中所訂定的防禦條款,第11條中的事後管理機制。進一步言之,政府對陸資來台投資的範圍及項目,可謂層層管控,絕對不會有大陸資金大量流入台灣且掌握台灣的經濟命脈、更不會出現香港化問題,實勿過度驚慌或泛政治化。
然而,筆者也建議政府未來在進行兩岸經貿合作談判時,亦應加強爭取對中國大陸的策略投資機會,如針對中國技術及人力資源具顯著優勢的項目盡力爭取台灣參與發展空間。此外,也應多利用兩岸經貿關係改善的商機誘因,策略性地引進外國先進企業來台投資。同時,針對陸資來台從事股、匯市的金融投資,應注意市場波動風險的配套措施,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本文刊於2014年5月2日中央網路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