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則笑話,說在太陽花學運後,挺服貿與反服貿的兩方終於取得共識:挺服貿的認為,再這樣亂下去,
台灣遲早會滅亡;反服貿的認為,我們都這樣抗議了,政府還堅持要通過服貿,台灣遲早會滅亡。
網路評論家蘭萱指出造成台灣困境的「三位一體」:去國際化、泛政治化、國力虛耗弱化。這個「三位一體」尖銳的刻劃了台灣在這過去十餘年的政治生態,反觀大陸同一時間欣欣向榮的發展,難免讓人惋惜台灣人自亂陣腳、坐困愁城。
台灣人的「去國際化」源於一種既自卑又自負的自我中心,一方面對國際趨勢與政經大事毫無興趣,只關心自己島內的小確幸;另一方面卻又格外在意其他國家對自己的評價,深怕自己被降低國格。其實,國際政治是極為現實的權力政治,想要獲得別人的尊敬,就必須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而只有隨時關注世界潮流,才能知道自己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去及早應變。台灣做為一個小國,更是應該時刻掌握國際的脈動。
以巴衝突對於台灣人而言或許太過遙遠了,但即便是近在眼前的中韓
FTA,台灣人也欠缺應有的警惕。中韓順利完成第12輪的談判,預計能在年底順利簽定中韓FTA,由於台灣與韓國在出口產品上同質性高,中韓之間產品零關稅或享有關稅優惠,對於台灣的大陸市場將會產生相當嚴重的殺傷力。可是,開放
兩岸市場的
服貿協議卻因為政治因素而遲遲未能通過,連帶的也使貨貿協議的談判進度受到延宕。
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的拖延正是基於造成台灣實力停滯不前的第二個問題──「泛政治化」。自太陽花學運以降,幾乎所有的議題最終都能連結到
貧富差距與階級正義。年輕一代僅關注國內的分配問題,關心國內的弱勢產業在自由貿易的開放市場下會受到衝擊,而不去思考開放市場對台灣整體的經濟效益,名副其實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在這種左派思想的影響下,服貿協議這種攸關台灣未來經貿發展的重要協議,也就成了「政商勾結」、「只會圖利特定階級」、「跨海峽政商聯盟擴大貧富差距的手段」。
在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中,其實許多人並不反對自由貿易,而是基於反中、恐中的心理而反對與中國大陸簽定服貿協議。他們也想擁抱世界、跟各國簽訂FTA,但卻拒絕先與中國大陸簽訂服貿協議,希望能找到一條繞開中國大陸、直接通往世界的道路。然而,當
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各國均紛紛與中國大陸積極拓展經貿關係的世界潮流下,台灣又如何能置身事外,忽略即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強鄰?無論是進口或出口,中國大陸都是台灣的第一大市場,刻意迴避兩岸貿易,而想逕自拓展國際市場是捨本逐末的行為。
「去國際化」與「泛政治化」帶來的是缺乏遠見與格局,再加上特定政治勢力的挑撥,使得人民對政府嚴重缺乏信任。根本未曾經歷過戒嚴的年輕一代開始想像出威權的幽靈,並對政府大加撻伐。勇於內鬥的結果是國力在朝野衝突中不斷虛耗、弱化,許多政策不問是非,唯以意識型態掛帥,因此在周邊各國齊頭並進的同時,台灣卻總是停滯不前,亞洲四小龍已經成為歷史名詞。
然而,台灣的前景並不是一片黯淡,危機同時也就是轉機。過去藍綠惡鬥導致年輕人對於政治冷感,而太陽花學運卻提醒了我們,年輕人在特定的情境下,會集結成一股反社會、反政府的力量,關鍵在於如何能將這股勇於內鬥、反政府的力量,轉化為國家富強的助燃能量。
事實上,就世界各國的基尼係數來看,台灣的貧富差距並不嚴重;從台灣過去二十年的階級流動情況來看,所謂的階級對立也只是假議題。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人受到意識型態的操弄,因此只看到虛假的表象,而看不見真實的世界。事實是,台灣在過去二十年陷入民主內戰,致力於內部衝突,與此同時,台灣在國際上卻逐漸被邊緣化,
競爭力愈趨衰退。這才是真正影響台灣,讓台灣前途堪憂的核心問題。
年輕人對自身的前途感到茫然,也對國家的未來感到惶恐,因此他們喊出了「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口號。但是,不斷的抗議與反政府並不能救國,所謂的「公民覺醒」也無法扭轉台灣在國際經貿上的頹勢,在戳破了虛幻的泡泡後,年輕人最終會明白:只有開放,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只有競爭,才會有更高的薪資。一旦年輕人終於真正的醒悟,便會明白政治內鬥毫無意義,只有改善經濟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而只有開放市場競爭、促進國際貿易,才能改善經濟。內部的衝突只會拖垮台灣,只有走向國際,才能讓台灣進步;而走向國際的路不可避免、也不應避免經過中國大陸。只有在經濟與政治良性互動、國際與國內相輔相成的指導原則下,台灣才能免於空轉。就此而論,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雖然不是起死回生的仙丹妙藥,卻是台灣開放兩岸市場、走向國際競爭中不可錯失的一個良機。
(本文刊登台胞好康月刊八月號)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