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選舉時,提出八年要興建20萬戶社會住宅,後又說前四年先建4萬戶的目標,只有目標的五分之一。但就算這個四萬戶的承諾,也會跳票。內政部已經承認,到2020年真正完工的社會住宅數,將僅有1萬6198戶,不到4萬戶目標的一半。但該部強辯說截至去年年底,若加計「規劃」中的個案,則社會住宅累計逾4.9萬戶,「超出標準」。政府如此大言不慚,編造政績,嚴重傷害了社會上無殼的弱勢及年輕人。
20萬戶社會住宅的選舉支票,其中8萬戶要推動「包租代管」,另政府需直接興建12萬戶。如果前四年只興建(含規劃)4萬戶,還有8萬戶要留到後面四年再蓋,未來難度之大,財政壓力之大,幾乎可以斷言會跳票。到時候,對於民眾來說將是二次傷害。
蔡總統說過,「要減輕年輕人的生活負擔」,但各項數據看來,年輕人購屋的財務壓力有增無減。根據營建署最新發布,去(106)年第3季
房價負擔能力統計,全國貸款負擔率為37.84%,全國房價所得比則為9.22倍;其中,台北市貸款負擔率62.08%,房價所得比為15.12倍;新北市貸款負擔率51.21%,房價所得比為12.48倍,居全國之冠。
年輕人都知道雙北的工作機會較多,大家都往北部跑。但雙北的房價非常高,對年輕人不利:台北市購屋要15年不吃不喝;這是很殘酷的事實,說明人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要耗費在努力工作、償還房貸上,甭說要享受生活,想多生小孩也都不敢。
其次,最近全台各縣市調整公告地價,較前一次三年前平均調升30.54%。全台公告地價總額來到25.9兆元;稅額1萬元以上的從62萬戶增加到79萬戶,主要分布在六都,其中以台北市23萬戶(29.1%)、新北市14萬戶(17.7%)為最多,六都以外的僅有15萬戶(18.9%)。這樣的數據一方面顯示出,都市土地的寸土寸金外,一方面也暗示著,年輕人想在市區買一間適合居住房子,是越來越困難。
去年地價稅實徵淨額創下新高的948億元,較102年增幅近三成。儘管政府官員指出「調高公告地價主要影響持有土地面積大、精華區等地價較高的地主,而一般民眾受影響幅度較小」,其實卻不然,如用實際可支配所得來衡量的話,一般民眾承受的壓力可能更大。
地價上漲連帶也影響到租金的上漲。地租的增加,使得租屋族或購屋族往郊區移動,而小型的商店也得另起爐灶,特別是在目前景氣不佳的時刻,精華區的店面乏人問津,年輕人想創業、想開店,看到高額的租金就只能嘆息,裹足不前。
蔡政府上任至今,年輕人的生活是否有比較好?從房價所得比、從地價稅的增加,這些數據都顯示想要買房的壓力更大了,年輕人越來越看不到希望。社會住宅政策本意良善,可以幫助到年輕人,但是卻在蔡政府的效率不佳之下,無法發揮功用。
政府不動產相關稅收上屢創新高,然而卻沒有「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沒有一個好的政策配套、好的執行效率,來幫助年輕族群安居樂業,所增加的稅收充其量只是「與民爭利、填補財政缺口」罷了,年輕人想買房還是得靠自力救濟。
(本文刊登於2018.2.14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