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表示,從日本311地震至今已接近7年,禁止日本核災5縣食品輸台是不對的。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輸台爭議已久,蔡政府此時再拋出這個議題,不禁讓人聯想,是否與
台灣要加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
TPP)有關。但是政府做好風險管控的準備了沒?
福島核災地區食品進口牽涉到幾個層次,一是國人食品安全還是政治利益交換,二是開放自由貿易還是換取國際空間。福島核災食品攸關民眾健康,雖有日本的雙證明,但台灣核輻射檢驗仍不周全,衛福部並沒有對國人說明清楚,食品的檢驗的方式、頻度和項目是否涵蓋所有輻射物質,以及確保消費者知的權利,如何定義高風險食物?到底要如何檢測?漏網之魚的風險為何?
儘管政府一再說,台灣在相關規範上相對嚴格,但民眾仍對政府的沒有信心,且在2015年時還曾發生日本產品被進口商更改產地標籤蒙混過關的事件,實在無法讓民眾相信政府的執行力。這樣的情形,背後反映著諸多問題,包含政府執行人力不足、惡質商人唯利是圖、不實訊息的流竄等,也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在國際貿易方面,台灣農產品出口到日本,在2012年前都是排名第1位,當年更創下10.8億美元的佳績,之後便逐漸被中國大陸取代,無論出口值或占比都逐年遞減,貿易形勢逆轉;而且自日本進口卻是逐年遞增的情況,2016年正式突破10億美元大關,顯現出貿易失衡嚴重,直到2017年,才終止連續4年的對日農產品貿易逆差。
核災地區食品開放進口,對我國貿易將是弊大於利,未來我國對日的貿易逆差趨勢恐成常態。至於是否衝擊到本土農業生產,則又是另一道疑慮,像是我們的香蕉等水果的契作是否恢復,甚至擴大採購規模等,都是可以跟日本談的項目。所以,我們要問,開放日本食品進口,對我方有何好處?是否有貿易條件交換或是其他權利交換?
爭取加入國際經貿組織是沒錯,但是不能犧牲國人的健康與產業發展。自蔡總統上任後,日本即對
民進黨政府加強施壓力度,然而,民進黨從過去批評
馬英九政府「蓄意殺人」,到應合乎「國際規範」的說詞,一味地附和日本的立場,連駐日代表謝長廷都為日本辯護。
去年開放日本和牛進口,果不其然,是在為進一步的全面食品開放做準備。日本核災食品叩關,也考驗著蔡政府的外交談判能力。假如一定要開放福島地區核災食品的話,對於食品務必要堅持健康安全第一,確實做好管制與檢測工作,還必須在談判當中爭取到對我方最有利的貿易條件,才能讓國人信服。
(本文刊登於2018.01.31中國時報A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