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屆台日經濟貿易會議十一日在台北召開,會議聚焦
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日本視之為台日自由貿易談判前提的福島等五縣的食品與農產品輸台解禁。
其實,日本核災區食品輸台問題應是食安問題,原可以科學證據及國際標準妥善解決,不應成為台日自貿談判的障礙,但此問題在台灣藍綠的選舉競爭中被政治化,而日本亦理直氣壯的將之歸咎於台灣的政治干擾,不思在日本核災區食品安全上,重新建立台灣消費者的信心,以至於問題的解決延宕多年。
在馬政府時期,對解禁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基本上持正面態度,但在二○一五年三月,食藥署查獲二八三件日本輸台食品偽造產地標示,遂要求日本所有輸台食品需檢附官方產地證明或輻射檢驗報告。此舉,令積極尋求日本核災區食品重返國際市場的安倍內閣跳腳,認為我國的嚴格管制措施,缺乏科學依據,徒增非關稅貿易障礙,有違世貿組織(WTO)規範。但馬前總統在任內時指出,實施強化措施不意味日本食品是危險的,此非科學問題,而為法律問題。
綠營立委林淑芬在偽標事件之初即堅持為國人健康把關,不應為「友日」而屈服於日本的外交壓力。林淑芬抨擊行政院若不管制偽標的日本食品,即是「蓄意殺人」,此令馬政府有不得不對日輸台食品擴大行政管制的壓力。林委員在臉書中直指,日本侵門踏戶,傷害台日情誼,儘管台灣人對日友好,亦不能「吃我們夠夠」,呼籲不論執政權誰屬,日本輸台食品應出具產地及輻射檢驗雙證明,以確保國人健康。
在二○一六年
民進黨執政後,藍綠攻守易位,時任
國民黨副主席的郝龍斌於二○一七年發動「核災區食品公投」,以七七九萬票壓倒性的支持,使日本福島等核災區的食品、農產品不得其門而入,凸顯台灣人對食安的心理恐懼,此應非科學數據所能輕易說服。但日本政府卻一味以國民黨「反日」指責,而蔡政府更順勢藉口藍營反對,推諉執政應負起的責任,未積極與日本洽談建立邊境食安把關機制,有效化解台灣人對福島等五縣食品的安全疑慮。
在野黨嚴格監督政府落實食安監管本為天職,無關對日情感好惡,否則日本是否亦認為在野時期的民進黨反核災區食品輸台即為「反日」?何況執政後的民進黨仗立法院的壓倒性多數,在法案及政策推動上,何時因國民黨的反對而卻步?蔡政府只要有心,應該不難。
開放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問題難解,岸田內閣應將矛頭指向民進黨,要求蔡政府具體提出規畫,端上談判桌。至於國民黨即堅持馬政府時期的政策立場,善盡監督責任即可,無須挨蔡政府悶棍,在選戰中無端被貼上「反日」標籤。
(本文已刊載於2022.01.12聯合報第A12版民意論壇,原文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02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