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陸經濟向下修正,A股3次跌破2000點,市場一片低迷,官方終於端出了這一政策。雖然普遍認為:新規定提及「完善資本市場稅收政策」,被解讀為資本市場可能降稅,並有望提高滬港通上路後,讓A股相對於香港市場有
競爭力。但也有市場專家指出,新規強調要強化投資者保護,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長久以來被忽視的散戶權益終於被正視。
其實觀察大陸股市的發展,1990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掛牌運作,上證指數2001年6月就達到2245點,之後就沒有好表現,2005年1月還跌破千點大關。其後雖搭上全球股市多頭行情,在金融海嘯前突破6000點大關,但海嘯後又打回1664點。最近在2000點附近形成了盤整。對比大陸實體
經濟成長的亮麗表現。其股市可以說是跟經濟成長脫鉤。
為什麼?大陸學者易憲容最近指出,根源在於中國大陸的資本市場既沒有建立在傳統文化的信用基礎上,也遠離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而是希望嫁接在計畫經濟的制度安排上。換句或說,大陸的資本市場是建立在政府對市場信用的隱性擔保基礎上。市場參與者沒有自動自發建立正確的信用。因此各公司財報未可盡信,券商、交易所也和稀泥,沒有盡輔導、監督義務。常見過度投機炒作、內幕交易盛行,造成資本市場不能有健全發展。
究其原因,大陸實施計畫經濟,金融體系相對封閉,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後,金融觀念卻仍相當薄弱,金融人才也相當缺乏。習李秉持「摸著石頭過河」精神,主導並影響著大陸資本市場開放政策思想;企圖引進境外(含
台灣)先進的金融經營管理理念及經驗,修改路線、調整市場。但易憲容所指出的問題隱含,大陸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及法制化非能靠幾條簡單的原則,也不是制定幾條規則就可解決沉痾,而是要透過相應的制度安排來讓資本市場,真正一方面成為民眾、企業便利且低成本的融資平台,另方面成為廣大民眾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及財富增長的工具。
相對的,台灣證券交易所自1962年開業起,其中雖經過大起大落的洗禮,各項制度、規章逐次研修,管理措施已臻健全。信用評等的發展及對外資的開放,不但比大陸早,且業務內容也更全面。過去發展過程中所累積的寶貴經驗與法規制度,在
兩岸間具有相同的語言文字與共同的文化基礎上,可以成為大陸資本市場有關部門制定法規制度不可或缺的參考標的,也能為大陸證券業者對業務發展與管理運作模式,提供寶貴的學習與觀摩機會。
相較大陸券商集中傳統業務,台灣證券商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中,以衍生性商品及新金融產品的發展作為新的業務拓展重點。且台灣證券業發展精緻的客戶理財服務,無論是衍生性商品或是財富管理業務等多元化的服務,都是台灣證券商的優勢。而以人為本的服務,及誠信的經營,更穩固了台灣資本市場的實力。
在全球經濟趨勢發展逐步走向區域整合的自由貿易經濟,區域內的國家資金流通順暢,會加速區域內金融發展。面對兩岸金融交流的提升,同文同種的低磨擦成本,是合作提升共同競爭力的必然路徑。
朱鎔基時代,鑒於鄧小平開啟的經濟成長動能開始鈍化,需要引入競爭提升國貿實力,今日已奪得世界進、出口及貿易總額的寶座。習李看到大陸的金融困頓,迄今還有吃人的高利貸,上台後進行反貪腐整頓之餘,去年開始藉錢荒事件進行壓力測試,擬定改革大計。由新國九條規定來看,去除政府對資本市場隱性擔保的路已經啟動,但這不是一蹴可成。改革過程內市場會有波瀾,台商及投資人不可不知。
兩岸金融合作,尤其資本市場的對接會很重要。開放競爭是讓大陸資本市場進步的不二法門,可是大陸立即對外資大量開放會造成門戶洞開,讓歐美金融業有機會長驅直入,造成損害大陸金融發展的危險。大陸應像台灣借東風,善用台灣金融業,引進台資金融機構來培養競爭環境,來幫助解決盤根糾結的問題。兩岸政府應有此認知,齊心協力共同發展資本市場。其報酬未可限量,兩岸同胞不但可以互蒙其益,也可共享其利。
(本文刊載2014年5月17日中國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