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總統候選人公開電視辯論會昨日再度舉行。有了前場的經驗,不但民眾對二位候選人的期待更為殷切,當事者本身亦都努力設法改進上次的缺失進而冀求有更佳的表現。大致而言,陳總統仍不愧是辯論的長才,臨場反應的態度與技巧皆具水準;但連戰主席這次顯然較為放得開,從而在論述的過程中,攻擊火力猛銳犀利,令人耳目一新。可惜這次的辯論內容,有關財經政策部分所占不多,二位候選人也沒有機會針對問題作較完整與深入的論辯。不過,既然經濟與民生乃是國人最關心的議題,即使政策辯論會暫時結束,但民眾對二位候選人所提財經政策的省思才剛開始。
除了在申論及結辯中,兩位候選人廣泛性的提及有關經濟成長的各自主張外,這次辯論會只有一位提問人提出二個較具體的經濟議題。其一為問連戰主席國親聯盟對於未來十年我國的產業發展政策及兩岸競合關係的看法與作為;其二則是問陳總統有關失業率仍維持在相對高水準之下,除了目前採行的「擴大公共服務」短期方案外,有無其他更有效的具體作法。前者連戰的回答是以一種宏觀的方式表達,在宣示提高產業附加價值及建立台灣為區域中心的二大主軸下,並涵蓋了對工業、服務業、農業以及中小企業等發展理念的說明,延續四年前國民黨財經政策脈絡的痕跡頗為明顯。後者陳總統的回答則是再次以去年底失業率已降至百分之五以下,來證明其施政的績效,同時還提出利用「新十大建設」來增加就業機會的訴求,這也正是目前政府全力爭取與推動的工作。
其實,我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甚為複雜,經濟景氣的復甦、產業結構的調整、失業問題的解決、財政平衡的恢復、以及兩岸經貿的發展等,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專業而深入的討論與辯證,才能得以釐清正確的改革方向。兩次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會,由於包含的議題太廣泛,無法聚焦於單一的財經政策。此外,即使政黨提出財經政策白皮書,但若不經過說明與解釋,一般民眾亦無法真正了解。是故,若要期待這次大選民眾能以「財經的理性」來對抗「政治的激情」,社會輿論誠有責任提醒與教育民眾更多對朝野政策牛肉的省思。
綜合二次辯論結果,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再作進一步的澄清:其一,過去施政績效與現在經濟表現間的混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經濟情勢復甦力量漸次增強,帶動國內景氣亦出現好轉跡象。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日昨公布的資料,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達百分之五點一七,從而今年的預測值亦由原先的百分之四點一,提高到百分之四點七四。陳總統更誇口若新十大建設得以順利推展,經濟成長率將可達百分之五點五。我國經濟的成長若只依賴國際因素,則政府這四年的功能與責任安在?若政府只要擴大公共投資便能刺激經濟成長,則為何前三年又無法擺脫國際因素對我國經濟景氣的干擾?陳總統避談前三年經濟績效的心態我們可以了解,但卻也不能過度誇大的利用現時的樂觀數據來掩飾往昔表現不佳的事實。
其二,財政失衡與經濟成長間的矛盾。在拚經濟的大原則下,兩位候選人開出的政策支票都需要可觀的政府財源來支挹。陳總統已不再提出財政平衡的改革時間表,只推說會尊重「財政改革委員會」的意見;連戰主席雖然宣示六年內達成財政平衡目標,但對許多經費需求的財源卻僅簡單地表示可以由政府總預算來編列而已。二位領導人對此皆交代不清。倒是談到如何增加政府收入,雙方似乎都對經濟成長後稅收便能自然隨之提高,懷有相同的想法與期待。孰不知在稅基被嚴重侵蝕下,經濟成長對政府收入的增加以及對財政失衡的幫助,根本難以產生顯著的功效。財政制度的改革不推行,經濟與財政二者間的良性循環與互動便永遠無法恢復。
其三,經濟邊陲與區域中心間的權衡。從台灣經濟環境的特性言,發展成為亞洲或全球各種例如資產管理、行銷、研發、設計等的中心,應該是符合朝野各政黨的經濟主張。然而,要成為中心,對外的開放與自由乃為首要條件,而台灣若真能成為中心,自然亦就不必擔心被國際社會邊陲化的威脅。只是,兩岸關係的複雜與政黨意識形態的差異為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投下了一顆極為不穩定的變數。二位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在這個議題上呈現出的觀點似乎又極為紛歧,此亦代表這次選舉,民眾的決定對我國未來經濟前景與風險乃是一大考驗。
總之,身處特殊的內外環境中,經濟力的持續提升乃是維繫我國生存命脈的根本方法。不管候選人如何利用意識形態的語言激化我們的情緒,所有民眾都應本著理性來檢視其所提出的財經政策牛肉,因為那才是我們真正最重要的選擇。
(本文刊登於工商時報93.02.22社論)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