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上週四(七日)在美國國會參議院之貨幣政策報告指出美國企業固定資本投資將逐漸緩步復甦,排除其對日前較不確定的提出美國經濟景氣前景仍具有風險的看法。如果再輔以近來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包括非農業就業人口數增加及今年連續兩個月失業率的下降,幾乎可確定美國經濟景氣已擺脫低谷而邁向復甦階段。
然而台灣經濟景氣並未如美國那樣樂觀且顯著的復甦,不但今年前兩個月之出口仍然衰退百分之十一點一,電子及資訊通信等產品分別衰退百分之十九點三及四點三,而且行政院主計處預測今年固定資本投資仍將呈現衰退現象,及負成長百分之零點七。因此即使中央銀行及主計處均樂觀認為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百分之二點二九,然而筆者認為其中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套用葛林斯潘的話,台灣經濟景氣復甦仍然具有風險。此乃因我國企業投資意願不強,而政府政策不明確所致。
最近林信義副院長及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在一場名為「台灣經濟何去何從?」之對談會中,明顯可看出兩人針對日本及台灣同樣出現的資產負債表型的不景氣之解決對策各自不同。辜朝明主張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彌補企業投資不足所形成之資產過剩及通貨緊縮缺口,並且直指降息之金融政策及結構性調整政策並不能刺激景氣及帶動企業投資以增加就業機會。相對而言,林副院長則認為結構性調整政策至為重要,包括財政赤字、金融呆帳逾放比率持續攀升、產業升級、兩岸經貿開放等結構性問題。換言之,林副院長並不明確主張以擴張性財政政策解決當前經濟金融問題,儘管他指出經建會已提出六年國建一兆兩千億元計畫。
問題的重點在於台灣內部企業投資低迷,而對外投資尤其是大陸投資成長快速,而與九0年代日本病態相似。然而日本企業能以海外投資所得匯回還債,且政府以公共投資彌補企業投資不足缺口,但台灣面臨同樣產業外移及金融問題卻僅採取結構性調整政策。當國內公共投資不足且企業外移,但又無法將海外利潤匯回台灣償還銀行債務時,光靠央行降息及紓困展延債期,甚至降稅就足以帶動民間投資及消費嗎?筆者甚感疑惑!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1.3.14Taiwan News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