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十年一次全國戶口普查,行政院首次將日常功能調查列入,並將作為三年內完成建構長期照護體系之藍圖;政策擬定如能真正掌握精確數據以落實政策,固然為全民之福,但面對政府左三年、右三年的中長程計畫描繪出來的圖像,一般人瞭解有限,比較關心的事,是一旦家人或自己面臨照護需求時,可以由誰來照顧,經濟上的負擔如何解決。
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一百九十萬餘人,依據學者推估,需要長期照護者約為一成,非老人而需長期照護人口資料雖尚無法掌握,但參考美國之資料,一百位長期照護者,約有四成為非老人人口;我國老人及身心障礙者長期照護需求殷切,已無庸置疑,然而,面對高齡化社會之事實,政府在努力多年後,成效卻依然不彰,住宅公寓、暗巷林立的未立案安養院成為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火災、淹水事件,未及逃生老人慘死病榻的社會事件,血淋淋的控訴社政府部門的政策盲點,我們籲請政府正視長期照護的需求,破除政策上的迷失,研擬出具體策略。
首先,社政部門,針對老人福利,雖不斷強調「全人服務」觀點,發展多元服務模式、結合社區資源以提供整體照護體系等服務模式,衛政部門亦強調「在地老化」概念及推動社區長期護理等計畫,兩者 確實點出必須尊重並增加受照顧者選擇權利之規劃原則,然而,就迫切需求的照護的人力供給,卻一直未有具體配套方案。社政部門社區照顧方向,大抵不出提供居家服務、運用社區志工或家庭照顧津貼上,於機構照顧上,則無法提出徹底解決未立案安養院的具體計畫。至於勞政部門,去年年底,由於檢討外勞政策而縮減家庭監護工所引起社會反彈,其主因除巴氏量表門檻之爭議,更反映出目前普遍以「外勞為照顧人力」之供需困境,而所提運用婦女從事家庭服務工作以增加女性就業機會,並解決老人照顧問題的構想,似是兩全齊美的作法,實則欠缺兩性平權觀念,顯現視女性為家庭照顧人力資源的傳統思維。
面對快速變遷的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族群人口需求不容忽視,我們期待政府擬定之長期照護政策,破除各部門間狹隘觀念與迷思,審慎思考家庭及政府「照顧責任」歸屬的根本問題,釐清家庭自助、社會互助及政府的他助間,不同向度之角色及功能,建構符合台灣社會及受照顧者本身期待之長期照護制度,方能掌握政府之干預程度及資源配置。同時,應極力避免落入「家庭照顧」等於「女性照顧」性別分工之單向思考,形成制度陷阱,限制及剝奪女性自我發展及選擇機會。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90.02.05中央日報是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