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國人看病多有習慣順便拿包藥來服用醫治,但是,不少藥物的最後下場卻是被丟進了垃圾桶,據此推估國內每年浪費掉的藥物多達36公噸,價值近新台幣3億元,顯然,對於這種虛耗健保資源的情形是有加以嚴肅看待的必要。
誠然,生病、看病與治病多少會與『藥品』產生某種的內在關聯,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病情持續惡化的消極目的;另一方面則是有著期待迅速恢復健康的人性誘因,只是,關於剩藥過多並且沒有回收的論述探究,相當程度上還是要回到「生病-看病-服藥-療程-治癒」的命題思考上,這是因為:我們過於突顯『藥品』之於從疾病到治療的整體串聯過程當中,所扮演神奇的轉折功能,以致於忽略了影響身體復原抑或是造成身體微恙的其它可能因素,如此一來,架接在服藥過程裡,無論是有所功效抑或是未見療效,其結果不是自行停藥便是要再去找其它的代替藥品,而此一用藥、棄藥、覓藥、它藥的剩藥循環,自然是形成了諸多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
以此觀之,一方面我們確實是欠缺健康自主管理的積極意識,再則,在罹病與養病的治療過程當中,病患的我們卻也經常取代醫生的專業角色,而逕行決定是否要繼續服藥,准此,如何建立起服藥舉措背後所應該要具備的藥品、用藥與療程等等資訊對稱的觀念教育,藉此破除之於『藥品』本身毒品與仙丹的愛僧情結,否則,在期待立即見效以及恐有傷身的矛盾情結底下,剩藥情形依舊還是醫療資源一項尾大不掉的管理難題;連帶地,對應於『藥品』所扮演治療與救命的顯性功能,那麼,『補品』所潛藏保健與強身的隱性功能,多少也會深化所謂的剩藥環循,這是因為:祖傳秘方的『方劑』除了會增加用藥量外,如果改變的效果過於緩慢,照樣也是會出現諸如污染生態環境或是虛耗醫療資源的外部性;至於,一帖見效的另類藥品,在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的同時,更是直接帶動了下一波的剩藥循環。
總之,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在於:非得吃藥不可?藥非得吃完不可?怎麼會有吃不完的藥?擺著不吃的藥?以及吃起來擺的藥?就此而言,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在於突顯藥有沒有吃完以及是否妥當回收一事,而是進一步檢視「服藥」舉措背後所潛藏的價值觀念和認知態度,畢竟,各種以備不時之需的又豈只有『剩藥』一物,而顯現在周遭環境裡的盡是剩飯、雜物等等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寶貝!!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