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美國財政部、聯儲局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向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注資45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同意,將對花旗集團房屋抵押貸款、商業房地產貸款在內的總計3060億美元債務提供擔保,避免花旗受不尋常鉅額虧損衝擊而倒閉。
輝煌的花旗的歷史
1955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併而成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花旗銀行。1968年,成立一間控股公司,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前稱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雙方的所有屬下合併成為花旗集團,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併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淨收入為500億美元。目前,花旗已在106個國家擁有2億多個客戶。
危機的爆發與救援
今年二房發生危機,迅速的波及到各家銀行的信貸部門,隨著壞帳增加,資本流動性跟著大幅下降,投資銀行財務狀況急轉直下,紛紛出現虧損。而這波的危機直接導致股市重挫、投資人紛紛撤離,推波助瀾之下,更是讓極欲在資本市場籌措資金的銀行雪上加霜,像花旗集團這樣規模龐大的跨國企業也難逃這次金融危機,股價下跌了60%,到了16年來的低點。花旗是全球最知名的銀行品牌之一,其股價的暴跌可能會給客戶造成恐慌,間接的危及到銀行的生存。
美國政府為穩定整個金融體系,不得不進行救援行動,幫助花旗集團度過難關。美國政府對花旗提供3,06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債務擔保,美國財政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將承擔額外的損失,花旗集團將承擔該組合中的290億美元損失。
藉瘦身換取財務空間
花旗集團上一財政年度淨虧損逾200億美元,因此裁員與出售業務資產將是花旗的當務之急。在危機爆發前花旗集團就曾宣佈,通過出售旗下業務資產來削減約1萬8千名員工,並通過裁員來削減9千名員工,在剩餘2萬5千名將被削減的員工中,有一半出自那些將被出售的小型分支機構中。近日,花旗行政總裁潘迪特(Vikram Pandit)更指出,花旗將會裁員5.2萬人,約佔受雇員工的兩成。
另外,花旗集團在世界各地的業務資產與機構,也紛紛傳出即將出售的消息,如日本的日興花旗信託銀行(NikkoCiti Trust & Banking Corp.)、印度的後勤子公司(Citigroup Global Services Ltd.)、澳大利亞的財富管理子公司(Citigroup Smith Barney)等。花旗集團2009財年的支出目標為500億美元至520億美元。
觸動美國經濟的神經
經由裁員與出售業務資產,對集團的財務槓桿發揮了些許的效用,藉此整頓集團業務,對集團未來的經營有所幫助。但另方一面,失業人數的增加,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裁員人數相當多,而此時又正值世界經濟的衰退期,接連多家大型企業倒閉與裁員,更讓這些失業員工短期難以重新找到工作,社會經濟將產生嚴重問題。
其次,投資大眾因擔心花旗集團財務是否持續惡化,紛紛拋售手中的花旗股份與金融商品,在一片缺乏信心的市場下,造成花旗的營運嚴重受到打擊。雖然美國政府已提出救援計劃,但這只能稍微穩定一點投資大眾的信心,對於問題的根本仍缺乏解決計畫,如不良貸款和高風險資產的處理,這些問題還是需要美國政府與花旗集團共同努力才能提出解決良策。
總之,此次花旗財務危機只是金融海嘯的冰山一角,同樣有許多的大企業等待救援,讓我們不禁懷疑美國政府到底還能有多少資金可溢住,而這些資金的效用與其說是穩定經濟不如說是穩定民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問題點不在於財務槓桿的運用,而是在於是金融業務與金融商品的監理,因為薄弱的金融監理與信用評估而導致不良資產快速累積,如果沒有健全的監理制度,下次金融問題還是會再發生,而投入的救援資金只會造成資源配置上的浪費。
因此,此次的金融海嘯應當將注意力關注在金融制度的改革上,透過健全的銀行體系與監理機制,才能根本解決金融問題,這才是一帖救經濟與救金融市場的良方。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 2008.12.09 刊登於NOWnews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