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nertai Wikimedia Commons)
行徑詭異的納莉颱風,在盤旋台灣四十多小時之後終於離去了,奪走了幾十條人命,也留下了滿目瘡痍。這個颱風所造成的損害固然巨大,但是其凸顯的相關問題卻因為在近年來一再上演,更值得我們正視。
發展經濟固然是台灣生存的命脈,但是如果不能顧及到環境生態的保護,終將會受到大自然的反噬。颱風造成的災害固然是天災,但是卻不能夠排除掉人為因素的影響。過去的官商勾結,使得不能開發的山坡地或水源保護區成為高樓或是高爾夫球場,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在全面檢討災情的同時,也必須要將過去的違法之徒繩之於法,這也是民眾對政黨輪替以後新政府最大的期待。
另外一個凸顯政府救災系統問題的現象,就是我們經常看到在災變的現場,政府首長帶著大隊人馬與媒體,浩浩蕩蕩地來關切災情,只是為了要塑造親民愛民的形象。這次的納莉颱風,我們就看到了陳總統坐著裝甲運兵車,在眾人簇擁之下巡視災區。而陳總統的護衛長,也劍及履及地應總統的指示,在現場撥打行動電話調集抽水機幫助救災。這個現象凸顯了兩個問題。
首先、陳總統並非第一線的救災指揮官,在無法即刻提供人力物力救援的情況下,到災區探視災情對災民實際的幫助有限,而且還可能因為大批官員必須準備簡報並陪同巡視,反而耽誤了救災的進度。其次、陳總統對於現場狀況所下的指令,有可能反而影響到整體救災工作的進行。舉例來說,當陳總統看到某個地方需要抽水機而下令抽調時,也許其他更緊急的地方正在使用這些機器。救災工作的進行不能夠採取片面、即興式的作法,必須要有瞭解全局的人員作全盤性的規劃,才能有效率地疏解災情。在過去的威權體制之下,國家領導人為了維繫政權的合法性,或許必須以下鄉的方式建立愛民的形象。在全面民主化之後,民眾不再把政治人物視為父母官,相對對政治人物的期待,也由親民轉變為效能。如何能夠建立有效能的救災體系,並防範悲劇一再重演,是當前從事政治工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在更為嚴肅的憲政架構層次上,陳總統的作法也有待商榷。陳總統曾說,呂副總統和他的互動,只要遵循憲政體制就沒有問題。換句話說,他希望呂副總統能夠依照憲法的規定,作一個備位元首而不要行使體制外的權力。我們希望陳總統在和行政院長的互動上面,也應該遵循他自己揭櫫的憲政體制原則。憲法既然明訂行政院長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陳總統就應該尊重其憲法職權,起碼不能公然跳躍指揮層級直接發佈命令。我們瞭解陳總統身為民選總統,身上背負執政成敗之責任,其壓力之沈重可想而知。但是既然蜻蜓點水式的視察無助於災情的救助,又於憲政體制有礙,因此陳總統不如將精神放在如何建立有效能的救災體系上面。要能夠確實掌握災情,不在於馬不停蹄地奔波於災區之間,而在於建立通報系統並強化幕僚作業。陳總統如能在幕後掌握全局,運籌帷幄,既能有效瞭解民瘼,又能顧全憲政體制,而救災的功效及掌聲,最終也必歸於陳總統的身上。因此我們呼籲不必要的下鄉出巡應該盡量減少,把精力放在對國家方向的思考和對制度的建立上,將施政的重點放在防災體系的建立和救災指揮的效率上,防範災難於未然,不要讓民眾的生命財產不斷受到威脅。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0.9.23中華日報第二版國政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