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More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國政基金會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職權分配與財政收支劃分法

職權分配與財政收支劃分法

國政研究 財金

作者: 黃茂榮 ( 2007年3月30日 17:40)
關鍵字:地方財政 財政收支劃分法

%
熱門指數
分享

職權分配與財政收支劃分法

黃茂榮*

壹、中央與地方之權限的職權劃分

貳、財政收支之劃分原則

一、財政支出之劃分應以職務劃分為前提

二、地方政府應優先支應之財政支出

參、各級政府之稅課收入

一、稅課收入的劃分

二、地方政府對地方稅的課稅權

三、地方稅之課徵依據

肆、統籌分配稅與地方政府之財政缺口

伍、中央與地方之財政收支的現況

陸、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

壹、中央與地方之權限的職權劃分

鑑於財政需要來自於各級政府對於人民提供各種服務產生的費用需求。所以,探討財政劃分的問題必需兼從各級政府之職權劃分出發。關於中央與地方之職權的劃分標準有二:形式的劃分與實質的劃分。按事項對於各級政府之地域屬性所做之劃分為實質的劃分。按各該事項之立法權的歸屬所做之劃分為形式的劃分。

憲法第十章(第一百零七條至第一百十一條)規定,中央與地方之權限的劃分。其劃分的形式為:(一)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事項(第一百零七條),(二)由中央立法並執行或由省縣執行之事項(第一百零八條),(三)由省立法並執行或交由縣執行之事項(第一百零九條),(四)由縣立法並執行之事項(第一百十條),(五)剩餘權之歸屬(第一百十一條):「除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零九條及第一百十條列舉事項外,如有未列舉事項發生時,其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屬於中央,有全省一致之性質者屬於省,有一縣之性質者屬於縣,有爭議時,由立法院解決之。」參酌憲法第一百零九條關於省的權限蓋以「省」,第一百十條關於縣之權限蓋以「縣」冠之,而第一百零七條及第一百零八條關於中央之權限,則不冠以區域性的修飾詞。可見:其中第一百十一條關於剩餘權之歸屬的概括規定,同時應當也是解釋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零九條及第一百十條所定事項之疑義時所當依據的原則。該劃分原則適用在同級政府間的水平劃分,基於事項之地域性原則上不成問題,會成為問題的是上下政府間之垂直劃分及同級政府之協調的問題。同級政府之協調如果發生困難,產生該事項是否應由上級政府管轄。此即所謂「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屬於中央」的原則。

貳、財政收支之劃分原則

一、財政支出之劃分以職務劃分為前提

自國家生活中,人民需要國家提供非國家不得、不能或不願提供的服務。為支應該等服務之經費乃肯認國家的課稅權。是故,稅課收入在各級政府間之劃分,自當以職務之劃分為前提。亦即哪一個政府對於人民提供服務,該政府即當獲得為提供該服務所需的經費。此即財政支出之劃分應以職務劃分為前提的原則。對此,現行法雖然並無清楚的規定。但從下述規定還是可以歸納出該原則。只是在下述規定中,時而又將該原則模糊起來。與上述原則對應者為:財政收入之劃分應以職務劃分為前提的原則。惟該對應原則在現行法基本上受到忽略。要能夠健全各級政府之財政收支的體制,必需在觀念上肯定上述原則。

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一條規定,「本法依中華民國憲法第十章及第十三章有關各條之規定制定之。」第十章為關於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劃分,第十三章為關於基本國策,其中所定事項主要涉及者為中央,少數涉及地方者為憲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中央為謀省與省間之經濟平衡發展,對於貧瘠之省,應酌予補助(第一項)。省為謀縣與縣間之經濟平衡發展,對於貧瘠之縣,應酌予補助(第二項)。」此為中央對於地方,以及上級地方政府對於下級政府之補助義務的規定。因其義務內容以酌予補助稱之,制度性的拘束力較為不足。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各級政府應廣設獎學金名額,以扶助學行俱優無力升學之學生。」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百分之二十五,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以保障。」關於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規定,「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尤其國民教育之經費應優先編列,不受憲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之限制。」由於憲法第一百六十四條係規定各級政府之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占其預算總額之最低比例,所以,增修條文第十條所謂「不受憲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之限制」,「優先編列」之解釋適用的結果,在實務上變成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不再有憲法保障。雖然如此按一定標準計得之地方教育、科學、文化經費,仍應論為地方政府之基本財政需要。

由上述規定可見,關於各級政府之財政收支劃分制度,憲法規定應先權限劃分,而後財政收支劃分。這由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就各級政府之支出劃分規定,「各級政府之支出劃分如下:一、由中央立法並執行者,歸中央。二、由直轄市立法並執行者,歸直轄市。三、由縣(市)立法並執行者,歸縣(市)。四、由鄉(鎮、市)立法並執行者,歸鄉(鎮、市)(第一項)。前項第一款及第三款如需交由下級政府執行者,其經費之負擔,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屬委辦事項者,由委辦機關負擔;屬自治事項者,由該自治團體自行負擔(第二項)。」基本上亦可獲得印證。本來以立法權之歸屬的形式來劃分財政支出義務最為清楚,然因該條第二項後段規定,「需交由下級政府執行者,其經費之負擔,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屬委辦事項者,由委辦機關負擔;屬自治事項者,由該自治團體自行負擔。」使該原則在實務上復趨於模糊。然再從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觀之:「各級政府事務委託他級或同級政府辦理者,其經費由委託機關負擔。」以職權劃分為財政劃分之基礎的劃分原則,基本上還是存在的。雖然不符合由立法者負擔經費的原則,但因事項對於各級政府之歸屬明確,因此不生負擔之疑義者為:「各級政府行政區域內人民行使政權之費用,由各該政府負擔之」(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六條)。是故,倘事先在法律中明定其規範之事務中哪些屬於自治事項,中央與地方政府間之財政支出的劃分問題亦不難解決。引起問題者為:實務上是否將職權劃分的結果確實當成財政劃分的規劃基礎。

二、地方政府應優先支應之財政支出

關於地方政府之財政支出,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之一規定其收支關聯的優先性項目:「地方政府應就其基準財政收入及其他經常性之收入,優先支應下列各項支出:一、地方政府編制內員額與經上級政府核定有案之人事費及相關費用。二、一般經常性支出、公共設施管理維護及依法律規定必須負擔之經費。三、地方基本設施或小型建設經費。四、其他屬地方政府應行辦理之地方性事務經費(第一項)。地方政府依前項規定辦理後,其收入不足支應支出時,應由其所獲分配之統籌分配稅款予以優先挹注(第二項)。」其中有疑問的是第一項第二款所定「依法律規定必須負擔之經費」。蓋這些法律通常由中央立法。而由中央制定之法律終局決定應由地方政府負擔並優先支應的經費並不合理。所以,針對此種法律所生經費的負擔,財政收支劃分法應配合前述職權劃分之規定另有其配套的專屬規定,以規定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之一第一項第二款所稱之法律的限界。

依上述規定,地方政府之基本支出項目為:編制內及核定有案之人事費及相關費用、經常性支出、公共設施管理維護。以上可歸納為維持既有地方政府機能所需之必要費用。地方基本設施或小型建設經費則屬於地方層級之經建費用。按其功能,經建費用可謂是為增進地方政府機能之有益費用。至於地方政府應行辦理之地方性事務經費既列於最後一款,可能被解釋為最不優先。然憲法第一百十條第一項下述各款規定之縣務:「一、縣教育、衛生……及交通五、縣農林、水利、漁牧及工程。六、縣財政及縣稅。九、縣警衛之實施」。其執行所需經費如不被歸類為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之一第一項第二款所稱之一般經常性支出,則必要縣務之推動必將遭遇財政困難。上述經費可按其功能將該法第三十七條之一第一項第一、二、四款規定之經費合稱為維持性經費,第三款規定者稱為建設性經費。所需維持性經費應定性為地方政府之基本財政需要,其來自於稅捐之法定基準財政收入加上統籌分配稅款後,應足以支應該部分之財政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受分配之統籌分配稅款與該維持性經費的支應關係,不是優先挹注,而是其含統籌分配稅款之稅捐收入應足以支應該維持性經費所構成之基本財政需要。不過,在地方政府之經常服務的項目中應規劃出一些受益對象或外部成本之歸屬對象之個別性明確的項目,就其所需經費,採以收取規費或指定用途之地方稅的方法籌措,例如空氣污染防制費[1]。至於建設性之經建經費,不論是地方基本設施或小型建設應按地方政府之人口、土地面積、工商業發達程度規定一定出標準設算其建設性經費之財政需要。這部分的財源除應從房屋稅、地價稅、契稅、土地增值稅、使用牌照稅、汽車燃料使用費[2]等稅費收入支應。此外,由於經建經費之支出與工商業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與工商業之發展有密切關係之稅目為營業稅、貨物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惟由於所得稅法已採營利事業所得稅及綜合所得稅兩稅合一的稅制,所以,適合自營業稅、貨物稅特別提出一定比例之徵起稅款支應地方政府之經建經費。將地方基本設施或小型建設經費(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之一第一項第三款)獨立出來自成一個科目,以經建經費稱呼後,因為該部分本來也列入地方政府應以其基準財政收入及其他經常性之收入支應的項目,所以,在統籌分配稅之分配用途的劃分上,應進一步有維持性必要經費及有益性建設經費的區分。

參、各級政府之稅課收入

一、稅課收入的劃分

關於各級政府之稅課收入的劃分,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六條首先在稅目的層次將各種「稅課劃分為國稅、直轄市及縣(市)稅」。由於在稅目的層次不可能完善匹配各級政府之財政收入與財政需要,所以,除還必需利用共分稅之安排外,還必需藉助於統籌分配稅及補助與協助。其中統籌分配稅及補助與協助屬於財政調整的工具。

由於統籌分配稅款係由上級政府統籌分配,因此,相對於按比例共享之稅款【遺產及贈與稅:直轄市分50%,省轄市分80%,鄉(鎮、市)分80%;菸酒稅18%按人口比例分配直轄市及各縣(市),餘歸中央;地價稅縣分50%、鄉(鎮、市)分30%,餘由縣統籌分配所屬鄉(鎮、市);在縣(市)徵起之土地增值稅縣(市)分80%,餘由中央統籌分配各縣(市);房屋稅縣分40%,鄉(鎮、市)分40%,餘由縣統籌分配所屬鄉(鎮、市);契稅徵起之鄉(鎮、市)分80%,餘由縣統籌分配所屬鄉(鎮、市)】,統籌分配稅款之分配對於下級政府而言,欠缺法律層次之制度保障。

所謂統籌分配稅指財政收支劃分法將本來按其稅目劃分給特定政府之徵起稅款,規定按該法所定之一定比例由中央統籌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同法第八條第二項:所得稅10%、營業稅40%及貨物稅10%)、由中央統籌分配各縣(市)(同法第十二條第二項後段:在縣(市)徵起之土地增值稅20%)或由縣統籌分配所屬鄉(鎮、市)(同法第十二條第二項前段、第三項、第四項:地價稅20%、房屋稅20%及契稅20%)。按統籌分配稅之稅款來源的稅目,主要來自中央之所得稅10%、營業稅40%及貨物稅10%。所以,可謂統籌分配稅主要用來調整中央與地坊間之稅捐收入的不均。基於稅捐收入在水平調整上的困難,先將稅收在稅目的層次較多的劃歸中央,而後由中央統籌分配給下級地方政府固有其制度設計上的技術需要,但仍不宜因此使地方政府之財政收入在經統籌分配稅的調整後,還不能覆蓋其基本的財政需要。是故,為健全地方政府之財政收支,有必要釐清其基本財政需要,確保其透過統籌分配稅之分配的調整後,能夠有適足之覆蓋率。並以此為基礎,開放一定之地方職權的項目,讓地方政府能夠自主的發展其地方建設的特色,同時降低中央補助在地方政府之財政收入上的重要性,使補助項目限制在像天災之意外的救急上。如是,再進一步透過統籌分配稅之分配制度的法制化,以提高地方財政之制度保障。

為提升統籌分配稅款之分配的制度保障,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十六條之一規定:「 第八條第二項及第十二條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之稅課統籌分配部分,應本透明文化及公式化原則分配之;受分配地方政府就分得部分,應列為當年度稅課收入(第一項)。

稅課由中央統籌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之款項,其分配辦法應依下列各款之規定,由財政部洽商中央主計機關及受分配地方政府後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一、依第八條第二項規定,由中央統籌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之款項,應以總額百分之六列為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其餘百分之九十四列為普通統籌分配稅款,應各以一定比例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

二、依第十二條第二項後段規定由中央統籌分配縣(市)之款項,應全部列為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縣(市)。

三、第一款之特別統籌分配稅款,應供為支應受分配地方政府緊急及其他重大事項所需經費,由行政院依實際情形分配之。

四、第一款之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算定可供分配直轄市之款項後,應參酌受分配直轄市以前年度營利事業營業額、財政能力與其轄區內人口及土地面積等因素,研訂公式分配各直轄市。

五、第一款及第二款之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算定可供分配縣(市)之款項後,依下列方式分配各縣(市):

(一)可供分配款項百分之八十五,應依近三年度受分配縣(市)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之差額平均值,算定各縣(市)間應分配之比率分配之;算定之分配比率,每三年應檢討調整一次。

(二)可供分配款項百分之十五,應依各縣(市)轄區內營利事業營業額,算定各縣(市)間應分配之比率分配之。

六、第一款之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算定可供分配鄉(鎮、市)之款項後,應參酌鄉(鎮、市)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及基本建設需求情形,研訂公式分配各鄉(鎮、市)(第二項)。

前項第四款所稱財政能力、第五款第一目所稱基準財政需要額與基準財政收入額之核計標準及計算方式,應於依前項所定之分配辦法中明定,對於福建省金門縣及連江縣,並應另予考量(第三項)。

依第十二條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由縣統籌分配鄉(鎮、市)之款項,應本調劑財政盈虛原則,由縣政府訂定分配辦法;其中依公式分配之款項,不得低於可供分配總額之百分之九十(第四項)。」

該條第一項首先規定「稅課統籌分配部分,應本透明文化及公式化原則分配之。」其次將統籌分配稅款區分為: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第八條第二項中之94%由中央統籌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之款項,以及第十二條第二項後段規定之由中央統籌分配縣(市)之款項)及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同法第八條第二項中之6%)。其中特別統籌分配稅款由行政院依實際情形分配之(同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三款);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則應依同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四款至第六款規定的方式或公式分配之。最後用以決定同級政府可受分配之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的參數,在直轄市為其以前年度營利事業營業額、財政能力與其轄區內人口及土地面積等因素(同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四款);在縣(市)為其近三年度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之差額及轄區內之營利事業營業額;在分配鄉(鎮、市)為其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及基本建設需求。

依上述規定可見,自中央與地方之稅課收入的劃分論,已有終局的劃分;尚不確定者為:就統籌分配稅款,下級政府間之劃分尚未終局確定。這樣的稅課收入劃分制度是否能有效改善地方政府之財政困難,是否符合地方自治的憲政精神,值得探討。

二、地方政府對地方稅的課稅權

關於財政事項,直轄市稅捐為直轄市自治事項(地方制度法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縣(市)稅捐為縣(市)自治事項(同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鄉(鎮、市)稅捐為鄉(鎮、市)自治事項(同法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為直轄市稅捐之課徵,直轄市議會得議決直轄市特別稅課、臨時稅課及附加稅課(第三十五條第三款);為縣(市)稅捐之課徵,縣(市)議會得議決縣(市)特別稅課、臨時稅課及附加稅課(第三十六條第三款);為鄉(鎮、市)稅捐之課徵,鄉(鎮、市)民代表會得議決縣(鎮、市)臨時稅課(第三十七條第三款)。

三、地方稅之課徵依據

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七條規定,「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立法課徵稅捐,以本法有明文規定者為限,並應依地方稅法通則之規定。」該法所謂有明文規定者,當指該法第十二條第一項各款規定之直轄市及縣(市)稅:「一、土地稅的稅目,包括下列各稅:(一)地價稅。(二)田賦。(三)土地增值稅。二、房屋稅。三、使用牌照稅。四、契稅。五、印花稅。六、娛樂稅。七、特別稅課。」其中關於第一項第七款規定之特別稅課,「指適應地方自治之需要,經議會立法課徵之稅。但不得以已徵貨物稅或煙酒稅之貨物為課徵對象」(同條第六項)。此外,「各級政府對他級或同級政府之稅課,不得重徵或附加。但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為辦理自治事項,籌措所需財源,依地方稅法通則規定附加徵收者,不在此限。各級地方政府不得對入境貨物課入境稅或通過稅」(同法第十八條)。就附加稅課只對於一定地方政府之轄區課徵而論,該附加徵收之稅課,亦具有地方稅的性質。

「地方稅之範圍及課徵,依地方稅法通則之規定」(地方制度法第六十七條)。承接該條,地方稅法通則第一條規定,「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課徵地方稅,依本通則之規定;本通則未規定者,依稅捐稽徵法及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基於上述規定,地方稅法通則第二條規定,「本通則所稱地方稅,指下列各稅:一、財政收支劃分法所稱直轄市及縣(市)稅、臨時稅課。二、地方制度法所稱直轄市及縣(市)特別稅課、臨時稅課及附加稅課。三、地方制度法所稱鄉(鎮、市)臨時稅課。」其中特別稅課為一種地方性的貨物稅,是故,「不得以已課徵貨物稅或菸酒稅之貨物為課徵對象」(同法第三條第三項);附加稅課為一種附加於既有稅目的稅課。只適合課徵在與不動產有關之稅捐或非跨越轄區的消費或服務。

關於附加稅課,分別對於地方稅有印花稅、土地增值稅除外,對於國稅有關稅、貨物稅及加值型營業稅除外之不得附加之稅目,以及附加之上限稅率皆不得超過原規定稅率百分之三十的規定(同法第四、五條)。扣除後,得附加之地方稅為:地價稅、房屋稅、使用牌照稅、契稅、娛樂稅;得附加之國稅為:所得稅、遺產及贈與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易稅、礦區稅。此外,附加徵收之國稅,如其稅基已同時為特別稅課或臨時稅課之稅基者,不得另行徵收(同條第五條第二項)。這是地方稅本身之重複課徵的禁止規定。

至於臨時稅課,同法第三條第三項後段規定,「特別稅課不得以已課徵貨物稅或菸酒稅之貨物為課徵對象;臨時稅課應指明課徵該稅課之目的,並應對所開徵之臨時稅課指定用途,並開立專款帳戶。」自該段規定觀之,顯然是以新的稅捐客體為其課徵對象。然不論是哪種地方稅,其開徵期間都受有限制:「特別稅課及附加稅課之課徵年限至多四年,臨時稅課至多二年,年限屆滿仍需繼續課徵者,應依本通則之規定重行辦理」(同法第三條第二項)。要之,依地方稅法通則開徵之一切地方稅皆具有臨時性。鑑於為在地方議會可決一項地方稅,府會協調的社會成本極大,該一般的臨時性限制規定,顯然不妥。

然同法第三條第一項緊接著又規定,「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得視自治財政需要,依前條規定,開徵特別稅課、臨時稅課或附加稅課。但對下列事項不得開徵:一、轄區外之交易。二、流通至轄區外之天然資源或礦產品等。三、經營範圍跨越轄區之公用事業。四、損及國家整體利益或其他地方公共利益之事項。」此為開徵特別稅課、臨時稅課或附加稅課之一般的限制規定。

鑑於台灣地區幅員狹小,各級政府之行政區域不大,地方政府要在財政收支劃分法所定國稅、直轄市及縣(市)稅外尋求適當稅源課徵地方性之稅捐,除非地方政府有全國一致之聯合行為,否則,要個別個別地方政府在既有稅目上開徵附加稅課顯有困難。

真想規劃附徵,尚有附徵可能性之稅捐客體為:就豪宅及高爾夫球場的地價稅、房屋稅,就豪華汽車的使用牌照稅,對於種植檳榔之土地之地價稅或田賦或對於檳榔本身課徵特產稅。這當中除豪華汽車由於其設籍地容易移轉,不適合外,對於地方政府相對上是比較可行的。至於新的稅目,可行的當僅限於對具有地方特色之貨物(特產)或資源(例如礦泉水),對具有地方特色之服務(例如溫泉)課徵特別稅課,或對於引起外部成本之農產(例如檳榔)課徵特產稅,對於工程課徵建設捐。不過,除非消除候選人及政黨對於政治獻金的依賴,否則,由地方政府發動,開徵地方稅,其實是有困難的。假設有地方政府規劃課徵或附徵上述稅捐,其稅捐收入一方面應限制用於經建費用,另一方面不適合因此影響其財政收入之分配,以免妨礙其附徵或開徵的意願,並提高其在經建建設上之財政規劃的自主性。

肆、統籌分配稅與地方政府之財政缺口

為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分配,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一款至第三款首先規定:「一、依第八條第二項規定,由中央統籌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之款項,應以總額百分之六列為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其餘百分之九十四列為普通統籌分配稅款,應各以一定比例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二、依第十二條第二項後段規定由中央統籌分配縣(市)之款項,應全部列為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縣(市)。三、第一款之特別統籌分配稅款,應供為支應受分配地方政府緊急及其他重大事項所需經費,由行政院依實際情形分配之。」以該條規定為基礎,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七條規定:「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各級地方政府之金額,應依下列方式計算:一、第三條第一款之款項,以總額之百分之四十三分配直轄市、百分之三十九分配縣(市)、百分之十二分配鄉(鎮、市)。二、第三條第二款之款項,全部分配縣(市)。」要之,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之分配雖然是各級政府之財政收入的主要調整手段,但財政收支劃分法在制度的設計上,採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之總額管制的方法來保障中央的財政負擔,而沒有從各級地方政府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之差額應予充分彌補的觀念出發。這使地方財政需要陷入永遠難以健全的情境。這在近年,地方政府開始學習舉債支應財政需要要後,使地方政府的財政的問題益形複雜。

一、直轄市應分配比率之計算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八條「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依本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四款規定分配各直轄市之款項,依下列指標及權數,計算各該直轄市應分配之比率分配之:一、各該直轄市最近三年轄區內各類營利事業營業額平均值占全部直轄市平均值之百分比,權數占百分之六十。二、各該直轄市最近一年底轄區之人口數占全部直轄市人口數之百分比,權數占百分之二十。三、各該直轄市轄區之土地面積占全部直轄市土地面積之百分比,權數占百分之二十。四、各該直轄市最近三年度財政能力平均值,權數占百分之十;財政能力計算公式如下:

各該直轄市財政能力=(各該直轄市轄區內之人口數×全部直轄市每人自有財源平均數÷各該直轄市每人自有財源)÷全部直轄市依前述括弧內算定數之合計數」

依該規定該條只具有透過第四款,按直轄市自有財源表現出來之財政能力逐年調整直轄市間之財政能力的不均。倘直轄市全體有財政缺口,該條規定並無調整作用。

二、縣(市)應分配比率之計算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九條第一項規定:「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依本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五款規定分配各縣(市)之款項,依下列方式,計算各該縣(市)應分配之比率分配之:一、可分配總額百分之八十五,依最近三年度受分配縣(市)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之差額平均值,占全部縣(市)該項差額平均值合計數之比率分配之;其分配比率,每三年檢討調整一次。二、可分配總額百分之十五,按各縣(市)轄區內最近一年營利事業營業額占全部縣(市)營利事業營業額比例設算應分配各縣(市)之比率分配之。」

該項規定僅明定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五款所定統籌分配稅款在各縣(市)政府間之分配比例的計算公式。與直轄市的情形一樣,倘縣(市)政府全體有財政缺口,該條規定並無調整作用。應特別注意者為:縣(市)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之差額如果存在,而當發現統籌分配稅款不足以充分補足其差額時,如不透過調整統籌分配稅款之提撥比例,而是依該項規定,分完為止,縣(市)將不可能透過統籌分配稅款的調整而獲得健全的發展。蓋該差額的計算基礎是: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亦即是縣(市)應受滿足之最低的財政收入水平。這可從下述關於縣之基準財政需要額及基準財政收入額之計算規定進一步獲得說明。

同條第二項規定:「縣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指下列各款之合計金額;市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按下列各款合計金額加重百分之十五計算:一、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與基本辦公費[3]及正式編制警政、消防人員超勤加班費之決算數。二、依全民健康保險法、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及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之相關規定,應由各縣(市)政府負擔之社會福利支出。三、基本建設經費。」歸納之,縣之基準財政需要額分由人事費與基本辦公費、法定應由各縣(市)政府負擔之社福支出,以及基本建設經費所構成。其中具有地方自治業務之推動彈性者僅:基本建設經費。

關於基本建設經費同條第四項規定:「第二項第三款之基本建設經費,應按下列公式列計各該年度分配全部縣(市)之總額:

各該年度基本建設經費分配全部縣(市)之總額=〔(全國營業稅實徵數減除依法提撥之統一發票給獎獎金後之百分之四十+全國所得稅實徵數百分之十+全國貨物稅實徵數百分之十)×39%+土地增值稅全部縣(市)實徵數百分之二十〕×85%×20%」

該項規定的意旨首先是:劃定全部縣(市)之基本建設經費為應分配給全部縣(市)來自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之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的39%×85%×20%=6.63%。如果將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五款第二目規定,可供分配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百分之十五,應依各縣(市)轄區內營利事業營業額,算定各縣(市)間應分配之比率分配之所計得之數額也用之於基本建設經費,則全部縣(市)可再增加普通統籌分配稅款39%×15%=5.85%。合計等於是12.48%。鑑於該5.85%的部分係按各縣(市)轄區內營利事業營業額計得,應以用之於基本建設經費為妥。必需如是安排,也才與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五款第一目及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九條第五項之規定的意旨相符:「基準財政收入額第一項第一款之基準財政收入額,指賦稅收入決算數扣除統籌分配稅款及依地方稅法通則徵收之賦稅收入後之數額;對於福建省金門縣及連江縣基準財政收入額之計算,應另扣除菸酒稅收入。」亦即在地方財政之調整的規範上,不適合將這些賦稅收入計入決定其應分配比例之公式中的減項。要之,全部縣(市)之基本建設經費比較肯定的是占由上述部分營業稅、所得稅及貨物稅所構成之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6.63%。這事實上是過度單薄的。如下表所示[4],在2004至2006,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占國稅比例在13.43%至14.11%之間;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時,占國稅比例在20.15%至21.17%之間。將中央統籌分配稅與地方稅收入加總,地方賦稅收入占全國賦稅收入的比例,在前述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前後,分別為28.49%至30.34%之間與34.04%至36.06%之間。要之,縱使將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地方政府之賦稅收入亦不過約占全國稅收的三分之一。這還算不是偏向地方的財政分配。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九條第四項規定,依同條第三項公式算定之基本建設經費分配全部縣(市)之總額,應「按下列指標及權數計算各該縣(市)分配額度,納入其基準財政需要額:一、各該縣(市)轄區之人口數占全部縣(市)人口數之百分比,權數占百分之三十五。二、各該縣(市)轄區之土地面積占全部縣(市)土地面積之百分比,權數占百分之三十五。三、各該縣(市)轄區之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占全部縣(市)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之百分比,權數占百分之十五。四、各該縣(市)轄區之工業從業人口數占全部縣(市)工業從業人口數之百分比,權數占百分之十五[5]。」上開計算指標一方面不精確,另一方面可能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三、鄉(鎮、市)應分配比率之計算

依本財政收支劃分法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六款應分配各鄉(鎮市)之普通統籌分配稅款,應依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十條第一項規定之方式,計算各該鄉(鎮、市)之應分配比率,並分配之[6]。該項規定,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第一款)及基本建設需求(第二款)各占可分配總額百分之五十。

其具體計算步驟,在人事費為:(一)優先彌平各鄉(鎮、市)近三年度自有財源加計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十一條第六項規定之專案補助款,扣除依地方稅法通則徵收之賦稅收入、工程受益費收入、財產收入、公共造產性質事業收入核列扣除數及指定用途回饋金後之金額平均值少於各鄉(鎮、市)近三年度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決算數除以實際員額乘以編制員額後之金額平均值之差數。此為按基準財政能力之缺口所做的分配。(二)依前目分配後之餘額,再按各該鄉(鎮、市)近三年度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決算數除以實際員額乘以編制員額之金額平均值占全部鄉(鎮、市)該項金額平均值合計數百分比分配之(該項第一款)[7]。此為按與人事費有關之財政需要所做的分配。在計算步驟如果用得上第二目,表示各鄉(鎮、市)經第一目之統籌分配稅款的調整後,已無基準財政需要的缺口。

在基本建設需求的計算步驟為:「(一)可分配總額百分之三十,平均分配各鄉(鎮、市)。但各該鄉(鎮、市)設算獲配金額,不得超過最近三年度歲出決算數平均值之百分之三十。(二)可分配總額百分之十,按各該鄉(鎮、市)最近一年底轄區之人口數占全部鄉(鎮、市)人口數之百分比分配;對於離島鄉(鎮、市)之人口數,應加重二倍計算。(三)可分配總額百分之十,按各該鄉(鎮、市)之土地面積占全部鄉(鎮、市)土地面積之百分比分配;對於離島鄉(鎮、市)之土地面積應加重二倍計算(該項第二款)。」

伍、中央與地方之財政收支的現況

因為財政收入永遠不足期望中之所需,所以財政劃分也永遠不能滿足各級政府的希望。這是經濟現象的常態:缺乏。其解決,有簡單的訴求:不患寡,患不均。然如何產生均的認定標準?因此,最後還是必需訴諸於由哪一級政府來為人民提供哪些公共財,會比較有效率。這個問題,由於不能或不容易藉助於市場機能來處理,所以,其解決特別困難。

從上述關於財政收支劃分的規定可見,目前的劃分標準傾向於形式,而非實質。鑑於財政劃分之目的,其實最後應當是為了能夠讓各級政府對於人民提供最好的服務,而不是為劃分而劃分。是故,其劃分的標準應建立在職權劃分的前提上。為達到該目的,首先必需將國家事務按其輕重緩急加以分類,並判斷其在各級政府間之分工的模式,並按這些事務所提供之行政服務建立指標,評鑑各級政府之轄區內的行政服務水平。從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定單位之各種水平的行政服務,由不同政府提供時之行政成本,以做為財政劃分之規劃管考的依據。

為初步研究上的需要,建議暫將外交、國防以外,由各級政府提供之行政服務分成以下十類:(1)教育、(2)治安、(3)交通、(4)衛生、(5)經建、(6)環保、(7)地政、(8)營建、(9)商品檢驗與標準及(10)社福。建議以該十項行政服務做為評鑑各級政府目前之服務水平,並建立指標,研擬逐年提升的計畫及其財政需要。

目前的問題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在經過財政調整後,還是處在入可敷出的邊緣,難以培養完全地方自治規劃與施政的氣勢與能力。是故,有必要將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區分為必要的維持性支出與有益的發展性支出。所謂有益的發展性支出指經建費用:基本建設經費及公共設施之管理維護經費。其次在必要的維持性支出應大分為:(1)人事費與基本辦公費,(2)依法律規定必須負擔之經費。所以將公共設施之管理維護經費劃入經建費用的理由為:整體表現一個地方政府支用之建設性經費。避免發生早期投入基本建設經費較多的地方政府透過公共設施之管理維護經費在統籌分配款的分配上取得優勢,產生富者愈富的不公平結果。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九條第五項規定「基準財政收入額第一項第一款之基準財政收入額,指賦稅收入決算數扣除統籌分配稅款及依地方稅法通則徵收之賦稅收入後之數額;對於福建省金門縣及連江縣基準財政收入額之計算,應另扣除菸酒稅收入。」對應於該項關於基準財政收入額之規定的意旨,基準財政需要之支出項目宜限制在必要的維持性費用。經建費用應另立一個科目。

關於與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之一對應之基準財政需要額,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九條規定,「縣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指下列各款之合計金額;市之基準財政需要額,按下列各款合計金額加重百分之十五計算:一、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與基本辦公費及正式編制警政、消防人員超勤加班費之決算數。二、依全民健康保險法、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及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之相關規定,應由各縣(市)政府負擔之社會福利支出。三、基本建設經費。」其中第二款所定者應當是: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之一第一項第二款所定「依法律規定必須負擔之經費」。這些依全民健康保險法、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及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之相關規定,縣、市應支付的經費,應直接規定由其所獲分配之統籌分配稅款挹注。而不適合規定,在其基準財政收入及其他經常性之收入不足支應支出時,始由其所獲分配之統籌分配稅款予以優先挹注(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之一第二項)。如此規定的優點:(1)貫徹由中央立法而交地方政府執行者,其支出歸中央的原則(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三十七條第二項),避免因行政之就近的考量,加重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2)使各縣(市)政府之基準財政收入及其他經常性收入對其人事費及基本辦公費之覆蓋率比較清楚的顯示出來。

由下表可見,中央稅收還是有一些可觀的成長。以2005年為準,如果以國稅全部成長的百分之十改善地方的財政收入,可多約171.85億元;如果以國稅中之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之全部成長(1827.31892億元)的百分之十改善地方的財政收入,可多約182.73億元。按所得稅10%,營業稅40%,貨物稅10%之和計得之統籌分配稅款約為174,434,283,000元。如果以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之成長稅收為提高統籌分配稅款的財源,則可能的調整上限設在成長稅款的50%時(913.65946億元),可以增加約52.38%的統籌分配稅款。然由於國稅之整體的成長小於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之成長,所以,雖以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為調整財源,但其上限可能會受限於國稅之整體的成長。如果是這樣的考慮,則其調整上限將為49.26%。要之,如以2004年為基期,按2005年之成長為準,地方政府全體每年可以比目前增加約百分之五十的統籌分配稅款。這對於改善地方政府之財政結構,提高地方自治的效能,應當會有一些積極的作用。經此調整,中央可將其財政角色,正面的從分配者,調整為監督與輔導。問題是:有時好景不常,2006年度之稅收普遍負成長。惟以2004年為基期試算還是有其參考意義。

單位:千元

年度

全國稅收

國稅

地方稅

所得稅

營業稅

貨物稅

所營貨和

2004

1353409510

1097710291

255699219

455913822

233459833

159643630

154939678

2005

1531296588

1269562248

261734340

625807052

237531217

168410908

174434283

2006

1435794127

1186044869

249749258

537507777

223256536

162555536

159308946

2006減2005

-95502461

-83517379

-11985082

-88299275

-14274681

-5855372

-15125337

增減率

-0.062367057

-0.06578439

-0.045791

-0.1410966

-0.060096

-0.03476837

-0.0867108

2005減2004

177887078

171851957

6035121

169893230

4071384

8767278

19494604

增減率

0.131436255

0.15655493

0.0236024

0.3726433

0.0174393

0.05491781

0.1258206

資料來源:按財政部財政統計年報轉載或計算,2007/03/20讀取。所營貨和指由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依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之比率提撥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

陸、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總說明

按地方政府的財政一直不夠健全。考其原因,不外乎財政收支劃分法中與財政調整有關之統籌分配稅的規定不盡完善。在採法定總額管制的前提下,其中自以編列之統籌分配稅的總額是否足夠彌補各縣(市)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之差額最為關鍵。其總額管制的規範基礎首先是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八條第二項,其次是:為實踐該規定之同法第十六條之一及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七條:「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各級地方政府之金額,應依下列方式計算:一、第三條第一款之款項,以總額之百分之四十三分配直轄市、百分之三十九分配縣(市)、百分之十二分配鄉(鎮、市)。二、第三條第二款之款項,全部分配縣(市)。」

按當各縣(市)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後,如有不足,依現行中央與地方之財政收支劃分制度,該差額只能透過統籌分配稅之分配來彌補。然財政收支劃分法並無透過統籌分配稅之分配完全彌補該差額的規定。該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五款第一目只從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點,規定按各縣(市)三年差額平均值的比率分配之。這是利用總額負擔之限制的方法,確保中央之財政收入的規劃方式。這樣的規範設計永遠不可能健全地方政府之財政收入。

正確的規劃應當是:(一)確實建立各縣(市)之基準財政需要額及基準財政收入的核算項目與公式。(二)建立基準財政需要額應予完全滿足的基本認識。鑑於財政調整制度的更張,涉及面廣,不但一時恐不易獲得全盤的共識,而且要試算究竟應當在本法第十二條規定多大之統籌分配稅,一時恐怕亦有困難。所以,本次修正限於逐步充實統籌分配稅相關的規定。為避免該修正過度衝擊中央的稅收,規定以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稅收在本次修正後之增長數額中的一定百分比為特別統籌分配稅款,為其調整財源,用以彌補各縣(市)經依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五款第一目受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之分配後,其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尚有不足之差額。

如下表所示,在2004至2006,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占國稅比例在13.43%至14.11%之間,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時,占國稅比例在20.15%至21.17%之間。將中央統籌分配稅與地方稅收入加總,地方賦稅收入占全國賦稅收入的比例,在前述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前後,分別為28.49%至30.34%之間,34.04%至36.06%之間。要之,縱使將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地方政府之賦稅收入亦不過約占全國稅收的三分之一。這還算不是偏向地方的財政分配[8]。所以,為充實地方政府之經建經費,使其能夠自主推動地方建設,縮短地方官員與中央官員之經建行政經驗的落差,有必要修正調高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占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的比例至所得稅總收入百分之十五、第四款之營業稅總收入減除依法提撥之統一發票給獎獎金後之百分之六十及第五款之貨物稅總收入百分之十五。

修正條文

原條文

說明

第八條

下列各稅為國稅:

一、所得稅。

二、遺產及贈與稅。

三、關稅。

四、營業稅。

五、貨物稅。

六、煙酒稅。

七、證券交易稅。

八、期貨交易稅。

九、礦區稅。

前項第一款之所得稅總收入百分之十五、第四款之營業稅總收入減除依法提撥之統一發票給獎獎金後之百分之六十及第五款之貨物稅總收入百分之十五,應由中央統籌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其中所得稅及貨物稅增加之各百分之五及營業稅增加之百分之二十應由中央統籌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支應其經建經費。

第一項第二款之遺產及贈與稅,應以在直轄市徵起之收入百分之五十給該直轄市;在市徵起之收入百分之八十給該市;在鄉(鎮、市)徵起之收入百分之八十給該鄉(鎮、市)。

第一項第六款之煙酒稅,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十八按人口比例分配直轄市及臺灣省各縣(市);百分之二按人口比例分配福建省金門及連江二縣。

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稅收在第十六條之二增定後有增長者,其增長收入百分之四十應列為特別統籌分配稅款,由中央依第十六條之二統籌分配各縣(市),以彌補其基準財政收入額不足以支應其基準財政需要額的差額。該特別統籌分配稅款之百分比每年應按其分配結果之不足或剩餘情形檢討調整之。

第八條

下列各稅為國稅:

一、所得稅。

二、遺產及贈與稅。

三、關稅。

四、營業稅。

五、貨物稅。

六、煙酒稅。

七、證券交易稅。

八、期貨交易稅。

九、礦區稅。

前項第一款之所得稅總收入百分之十、第四款之營業稅總收入減除依法提撥之統一發票給獎獎金後之百分之四十及第五款之貨物稅總收入百分之十,應由中央統籌分配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

第一項第二款之遺產及贈與稅,應以在直轄市徵起之收入百分之五十給該直轄市;在市徵起之收入百分之八十給該市;在鄉(鎮、市)徵起之收入百分之八十給該鄉(鎮、市)。

第一項第六款之煙酒稅,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十八按人口比例分配直轄市及臺灣省各縣(市);百分之二按人口比例分配福建省金門及連江二縣。

一、增定第五項規定,以充分彌補各縣(市)基準財政需要之缺口。

二、為降低該特別統籌分配稅款的新規定對於中央財政之衝擊,規定以本法第十六條之二增定後,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稅收的增長部分為其調整財源。

三、該調整因以彌補實際差額為原則,所以,編列之特別統籌分配稅款不論有超過或不足的情形,皆應定期檢討調整。該特別統籌分配稅因以增長之稅收為財源,且所彌補者為各縣(市)之基準財政需要額的不足,所以,該特別統籌分配稅款之百分比的檢討調整週期,定為一年。

四、以2005年為準,如果以國稅全部成長的百分之十改善地方的財政收入,可多約171.85億元;如果以國稅中之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之全部成長的百分之十改善地方的財政收入,可多約182.63億元。按所得稅10%,營業稅40%,貨物稅10%之和計得之統籌分配稅款約為174,434,283, 000元。其10.47%約為上述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之全部成長的百分之十。如果以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之成長稅收為提高統籌分配稅款的財源,則可能的調整上限設在成長稅款的50%時,可以增加約52.35%的統籌分配稅款。然由於國稅之整體的成長小於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之成長,雖以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為調整財源,但其上限可能會受制於國稅之整體的成長。如果是這樣的考慮,則其調整上限將為49.26%。要之,如以2004年為基期,按2005年之成長為準,地方政府全體每年可以比目前增加約百分之五十的統籌分配稅款。這對於改善地方政府之財政結構,提高地方自治的效能,應當會有一些積極的作用。經此調整,中央可以將其財政角色正面的調整到監督與輔導的角色。

第十六條之二

各縣(市)經依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五款第一目受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之分配後,其基準財政需要額減基準財政收入額尚有不足之差額,而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稅收在本條增定後有增長者,應以該增長之稅收依第八條第五項提列之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彌補該差額。

一、本條新增

二、按各縣(市)之基準財政需要額如大於其基準財政收入額,而不能充分經由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之財政調整獲得完全的彌補,各縣(市)政府之財政便不可能健全,從而地方自治制度也不可能真正落實。是故,關於統籌分配稅稅制之規劃的理念應有根本的改變:在透過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之財政調整後,就基準財政需要額,各縣(市)政府不應當再有財政缺口。

三、恐該更張對於中央帶來太大之衝擊,該缺口之彌補,以本法修正後,所得稅、營業稅及貨物稅增加的稅收為其財源。

第三十七條之一

地方政府應就其基準財政收入及其他經常性之收入支應其基準財政需要。其收入不足支應支出時,應由其所獲分配之統籌分配稅款予以挹注。

基準財政需要分必要的及有益的財政需要。

必要的財政需要如下:一、地方政府編制內員額與經上級政府核定有案之人事費及相關費用。

二、一般經常性支出、公共設施管理維護。

三、他屬地方政府應行辦理之地方性事務經費。

四、法律規定應負擔之非經建經費。

有益的財政需要為地方基本設施、小型建設及其他依法律規定應負擔之經建經費。

第三十七條之一

地方政府應就其基準財政收入及其他經常性之收入,優先支應下列各項

支出:

一、地方政府編制內員額與經上級政府核定有案之人事費及相關費用。

二、一般經常性支出、公共設施管理維護及依法律規定必須負擔之經費。

三、地方基本設施或小型建設經費。

四、其他屬地方政府應行辦理之地方性事務經費。

地方政府依前項規定辦理後,其收入不足支應支出時,應由其所獲分配之統籌分配稅款予以優先挹注。

一、編制內及核定有案之人事費及相關費用、經常性事務支出、公共設施管理維護、依法律規定應負擔之非經建經費等可歸納為維持既有地方政府機能所需之必要費用。

二、地方基本設施或小型建設經費則屬於地方層級之經建費用。按其功能,經建費用可謂是為增進地方政府機能之有益費用。

三、公共設施管理維護可考慮列為經建經費。

第三十七條之二

地方政府應以規費或指定用途之地方稅的收入支應其經常服務項目中受益對象或外部成本之歸屬對象明確的項目。

一、本條新增

二、在地方政府之經常服務的項目中應規劃出一些受益對象或外部成本之歸屬對象之個別性明確的項目,就其所需經費,採以收取規費或指定用途之地方稅的方法籌措,例如空氣污染防制費。

第三十七條之三

地方政府應按地方政府之人口、土地面積、工商業發達程度規定一定標準設算其建設性經建經費之財政需要,做為中央分配指定為經建經費之特別統籌分配稅款的依據,以支應其地方基本設施或小型建設。

一、本條新增

二、這部分的財源除應從房屋稅、地價稅、契稅、土地增值稅、使用牌照稅、汽車燃料使用費等稅費收入支應。主要將來自指定為經建經費之特別統籌分配稅款。



* 國立台灣大學講座教授及終身特聘教授、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第三屆教育部國家講座、連震東先生紀念講座(法政講座)

[1]空氣污染防制法第十七條規定,「前條空氣污染防制費除營建工程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徵收外,由中央主管機關徵收。中央主管機關由固定污染源所收款項應以百分之六十比例將其撥交該固定污染源所在直轄市、縣(市)政府運用於空氣污染防制工作。但直轄市、縣(市)政府執行空氣品質維護或改善計畫成果不佳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者或未依第十八條規定使用者,中央主管機關得酌減撥交之款項(第一項)。前項收費費率,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依空氣品質現況、污染源污染物、油(燃)料種類及污染防制成本定之(第二項)。前項費率施行滿一年後,得定期由總量管制區內之地方主管機關考量該管制區環境空氣品質狀況,依前項費率增減百分之三十範圍內,提出建議收費費率,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可並公告之(第三項)。」

[2]公路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中央及直轄市公路主管機關,為發展公路建設及維護管理需要,得就左列收入設立基金,循環運用,並償付自償性債務之還本付息:一、徵收之車輛通行費。二、分配於公路建設用之汽車燃料使用費。……五、收費公路之服務性收入。」汽車燃料使用費徵收及分配辦法第七條規定,「代徵之汽車燃料使用費,應悉數解繳國庫存款戶,備作公路之養護、修建、安全管理之用,並依市區道路條例之規定分配於市區道路之養護(第一項)。前項費收得提撥百分之二作為經徵費(第二項)。」第八條規定,「汽車燃料使用費由交通部統籌分配,其屬市區道路部分應會同內政部辦理。」

[3]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九條第三項:「前項第一款之基本辦公費,應按正式人員編制員額數乘算行政院核定之共同性費用標準表中,統籌業務費之標準核列。」

[4] 資料來源:財政部財政統計年報。2007/03/20讀取。下列稅收含防衛捐及臨時捐

年度

稅收總額=B

國稅=C

地方稅=D

所得稅=E

營業稅=F

貨物稅=G

2004

1353409510

1097710291

255699219

455913822

233459833

159643630

2005

1531296588

1269562248

261734340

625807052

237531217

168410908

2006

1435794127

1186044869

249749258

537507777

223256536

162555536

年度

由所得稅營業稅(未扣除獎金)貨物稅構成之中央統酬分配稅款=H

H之6.63%

=I(財劃法所定之地方基本建設經費)

I除C:地方基本建設經費占國稅比例

H除C: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占國稅比例

H加50%

=L(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

L除國稅C=M(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時占國稅比例)

2004

154939678

10272501

0.009358

0.141148

232409518

0.211722

2005

174434283

11564993

0.009109

0.137397

261651424

0.206096

2006

159308946

10562183

0.008905

0.134319

238963419

0.201479

年度

H加地方稅=N(地方賦稅收入)

N除B=O(地方賦稅收入占全國稅收比例)

L加地方稅=P(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後地方賦稅收入占全國稅收比例)

P除B=Q(地方賦稅收入占全國稅收比例)

2004

410638897

0.30341068

488108737

0.360651

2005

436168623

0.28483615

523385764

0.341793

2006

409058204

0.28490032

488712677

0.340378

[5] A+B=K(設A為甲縣之人口總數,B為甲縣以外其他縣市之人口總數;且縣市全部人口和為定數K);A=+(設為甲縣從事農林漁牧人口數,為甲縣工業從業人口數);B=+(設為甲縣以外其他縣市從事農林漁牧全部人口數,為甲縣以外其他縣市工業從業全部人口數);÷(+)×100%(甲縣轄區之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占全部縣(市)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之百分比);÷(+)×100%(甲縣轄區之工業從業人口數占全部縣(市)工業從業人口數之百分比);÷(+)×100%(甲縣以外其他縣(市)轄區之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占全部縣(市)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之百分比);÷(+)×100%(甲縣以外其他縣(市)轄區之工業從業人口數占全部縣(市)工業從業人口數之百分比)。在一個縣(市)之人扣數一定的前提下,其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與工業從業人口數間由於轉業而發生消長時,依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九條第四項,其消長會改變基準財政需要額,從而影響其應受分配之額度。因為÷(+)+÷(+)之和,在(+)<(+)時,減少增加,其和會變大;反之,在(+)>(+)時,減少增加,其和會變小。要之,在分母不相等的時後,分子及分母由分母大的一方向分母小的一方移動,可以增加該和。是故,一個縣市之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與工業從業人口數間的流動會影響其依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九條第四項,可受分配之基本建設經費的額度。由於目前,各縣市通常工業從業人口數大於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所以,原則上工業從業人口數向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數流動的縣(市)會增加其可受分配之額度。由於財政收支劃分法第十六條之一第二項第五款第一目就各縣(市)全體可受分配之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採法定總額制。所以,一個縣(市)得受分配之數額與其他縣(市)得受分配之數額間有消長關係。依上述說明,縱使與無消長,與之消長亦可影響其他縣(市)得受分配之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數額。然鑑於事實上不會有縣(市)為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而鼓勵轉業,所以上述分配趨勢只是表現,該辦法對於農林漁牧從業人口或劣勢產業人口的照顧。問題是:這與財政需要是否對應:一個農林漁牧從業人口的財政需要是否大於一個工業從業人口?

[6]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十條第五項「依第一項公式設算後,各該鄉(鎮、市)獲配金額如低於八十八年度原臺灣省省統籌分配稅款透列縣預算轉撥之金額者,應調整各該鄉(鎮、市)分配比率予以彌平,其餘鄉(鎮、市)則等比率減少」。

[7]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第十條「前項第一款第一目之公共造產性質事業收入核列扣除數,在收支納入公務預算者,按收入之百分之七十列計;在編列附屬單位預算者,按盈餘繳入公務預算之決算數列計(第二項)。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之指定用途回饋金,以經各縣政府審認確屬無法用以支應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者為限(第三項)。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及第二目之正式編制人員人事費決算數,按員、工分別計算(第四項)。」

[8] 資料來源:按財政部財政統計年報的資料轉載計算。2007/03/20讀取。

年度

稅收總額=B

國稅=C

地方稅=D

所得稅=E

營業稅=F

貨物稅=G

2004

1353409510

1097710291

255699219

455913822

233459833

159643630

2005

1531296588

1269562248

261734340

625807052

237531217

168410908

2006

1435794127

1186044869

249749258

537507777

223256536

162555536

年度

由所得稅營業稅(未扣除獎金)貨物稅構成之中央統酬分配稅款=H

H之6.63%

=I(地方基本建設經費)

I除C:地方基本建設經費占國稅比例

H除C: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占國稅比例

H加50%

=L(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

L除國稅C=M(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時占國稅比例)

2004

154939678

10272501

0.009358

0.141148

232409518

0.211722

2005

174434283

11564993

0.009109

0.137397

261651424

0.206096

2006

159308946

10562183

0.008905

0.134319

238963419

0.201479

年度

H加地方稅=N(地方賦稅收入)

N除B=O

(地方賦稅收入占全國稅收比例)

L加地方稅=P(中央統酬分配稅款增加50%後地方賦稅收入占全國稅收比例)

P除B=Q(地方賦稅收入占全國稅收比例)

2004

410638897

0.30341068

488108737

0.360651

2005

436168623

0.28483615

523385764

0.341793

2006

409058204

0.28490032

488712677

0.340378

%
熱門指數
分享 列印
16

作者其他文章:
文章表情 (你對這則文章的感覺)

回應意見
更多相關文章
國政評論 社會

糾結於法定與非法定福利項目支出的迷思、迷亂…
王順民 ( 8月15日 09:47 )

一則關乎到地方政府執行與加碼非法定福利項目支出,而遭致中央扣除補助款的地方自治議題現象,實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 話說:包括桃園市、台南市、澎湖縣、嘉義縣、苗 ...

國政評論 財金

中央莫再當為富不仁的壞爸爸
黃耀輝 ( 6月21日 08:44 )

廿五年未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財劃法),最近因藍白立院黨團提出修法草案而有重大突破。賴總統及前財政部長修改財劃法的承諾跳票過,新任主計長陳淑姿也在十六年前的碩 ...

國政評論 財金

財政不容樂觀 賴總統應從長規畫
黃耀輝 ( 5月22日 11:44 )

蔡英文總統五二○下台,留給國人和賴清德新政府的大禮,就是沉重的債務。五月十日的國債鐘顯示,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六點四兆,每位國人債務負擔創下史上最高的廿七點四萬 ...

國政評論 科經

蔡規若賴隨 財政將大衰
黃耀輝 ( 5月6日 16:38 )

賴政府五二○即將上任,有鑑於蔡英文總統曾說過兩句大話:「我花很多錢是事實,但是我有本錢」,以及「二○二四年以後就沒有我的事了」,站在旁觀者清的立場,建議將由副總 ...

國政評論 財金

財政分權平衡城鄉 快修財劃法
陳國樑 ( 2022年12月19日 09:37 )

隨著延後舉行的嘉義市長選舉昨天完成投票,一一一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全部結束,執政的民進黨「慘敗」,廿二縣市首長席次中,只留下台南、高雄兩直轄市以及嘉義、屏東兩縣 ...

國政評論 內政

比地方選舉更迫切的事
紀俊臣 ( 2018年6月27日 16:33 )

最近國內媒體都聚焦在今年11月24日將舉行的地方選舉,電視名嘴更多是以論人是非、各抒立場式地批評,好像非置敵對陣營的參選人於死地不可。此種有失政治風範的負面作法, ...

訪客最新推薦文章
社會

關於兒少安置人數不減反增的議題現象思索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13 )

一項攸關到兒少人身安全保護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資料顯示:家外性質的安置兒少人數占總體兒少人口總數的比率,業已 ...

社會

關於從馬太效應到天使贊助者之於公益募...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13 )

身處於詭譎多變的氣溫天候,然而,恆久不變的卻是歲末寒冬的募款環境,這也讓『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的大型網路公益慈善活動,除了兼 ...

社會

關於高齡者被商業保險拒絕納保一事的延...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13 )

一則關於高齡者被商業保險拒絕納保一事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 話說:領有榮譽志工卡的80歲以上鄰長、社區關懷據點志 ...

訪客最新表情文章
教文

台灣需要發展怎樣的海洋文化?
劉新圓 ( 2007年10月4日 15:04 )

民進黨自建黨以來,經常標榜要發揚台灣的「海洋文化」,如1996年彭明敏參選總統提出的「海洋國家」主張,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等等,其 ...

社會

颱風天與颱風假的集體性盲思
王順民 ( 7月30日 16:15 )

一則與天災及其可能會伴隨人禍的特定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多重意涵的論述思考。 有效的颱風對策 話說:每年的夏秋之際,颱風的登台入 ...

教文

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法
劉新圓 ( 2009年9月30日 10:20 )

921大地震十週年,文建會舉辦古蹟週活動,希望藉此加強民眾對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視。然而就在一個多月前,位於台中市西屯重劃區的張慶興堂 ...

空氣品質指標
名家觀點
  • ( 11月13日 09:13)
    國發會每兩年的人口推計公布了,有一些關於台灣的未來值得大家關切。一、二○二八年將脫離人口紅利,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至六十四歲)占比低於總人口三分之二,扶養比將高於○點 ...
  • ( 11月13日 09:13)
    最近有立委關心全民健保的財務問題並舉行公聽會,會中有學者發言「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並建議健保財源結構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有類似想法者並不少 ...
  • ( 10月1日 08:40)
    政府為了拯救勞保基金,今年撥補了一三○○億,這確實能美化帳面,五年來政府撥補從二○一九年的二百億快速爬升,若不能在體制上進行改革,就只能每年以更高的額度繼續撥補。長照預算也 ...
  • ( 10月1日 08:40)
    自八月一日起有四所大學退場,此消息衝擊許多私校,因為遲早會輪到。隔日驚聞股市大跌,接著八月五日跌幅更是空前,兩日股市跌近三千點。大學退場與股市崩跌,幅度都是台灣歷年之最 ...
  • ( 10月1日 08:39)
    日前卓揆拋出促進婚育見解,希望戶政資料扮演積極角色,找出適婚與適育者進行接觸。此想法可能來自五十多年前所推動的家庭計畫,當時由公衛護士下鄉進行宣導而奏效。 過去推動節 ...
  • ( 7月17日 11:22)
    拜登在辯論會表現不佳,不少擔心川普當選的主流媒體發動「陣前換將」,也有若干民主黨議員公開呼籲拜登退選。未來情勢如何演變,很難篤定,但是無論換與不換、如何換、換誰,都不是 ...
訪客推薦文章
What’s in the name?
訪客推薦:14
誰將問鼎下屆白宮?
訪客推薦:18
新公務員運動
訪客推薦:5
師生戀該禁止
訪客推薦:15
臉書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