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工組織(ILO)日前警告,2011年全球青年失業率高達12.6%,相當於近七千五百萬人待業,預估2012年將略升為12.7%。展望未來,ILO更悲觀得指出:「我們預估在2016年之前,青年失業率將維持目前水準。」青年失業已是全球普遍的問題,台灣亦是如此,該如何解決青年失業的問題,值得研究。
近年來,台灣的失業率有逐年升高之趨勢,2000年台灣的失業率為2.99%。2001年遇到網路泡沫化的影響,台灣的失業率上升到4.57%,隔年再上升至5.17%,之後幾年雖有下降的趨勢,但最低的失業率僅來到3.91%,仍未回到2000年的水準。到了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使得台灣的失業率來到5.85%,創下歷史新高,2011年失業率雖有效降低,但仍達到4.39%。
若就各年齡層的失業率來看,15~19歲、20~24歲以及25~29歲的失業率高居所有年齡層之冠,在2011年分別為11.22%、12.71%以及7.11%,相較於平均4.39%的水準高出許多,顯示青年問題的失業嚴重。若與2000年的失業率比較,以20~24歲,以及25~29歲的失業率增加最為快速,分別成長2倍左右,其中失業率最高的年齡層,2000年為15~19歲的年齡層,到了2010年則由20~24歲的年齡層取代。
青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青年所找的第一份工作對於未來的人生與職涯都有決定性的因素,青年一旦陷入長期失業,對其身心不僅會造成影響,更不利於未來工作的尋找,對於家庭以及社會也是沉重的負擔,因此,如何解決青年的失業問題即成了當務之急。
我國青年的失業率是一般失業率的一倍以上,要降低青年的失業率首先就是要降低整體的失業率。目前台灣的整體失業率維持在4%以上的水準,與過去3%的水準還有努力的空間,因此,如何維繫整體的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即成了首要任務。日前,馬總統於520就職演說,提出厚植台灣競爭力的5大支柱說法,這5大支柱包括「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益」、「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及「積極培育延攬人才」,如果這五大支柱未來能徹底落實,相信不但對整體經濟成長有幫助,對於整體失業率以及創造青年的就業機會也會有所助益。
其次,目前國內最大的問題,還是產業創造就業的機會不足,尤其當前歐債危機的風暴還未平息,國際各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衰退情形,對於製造業以及出口型的產業造成衝擊,也就無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因此,未來應著重在內需型以及服務業的發展,以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政府近期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其中的觀光產業與照護產業,都有投資金額不大,創造就業機會較多的特性,政府就應積極的推動,如果再配合擴大大陸觀光客人數與來台自由行,相信在觀光產業的領域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青年的高失業率有其結構性問題,也就是青年的經驗與專業相對不足,導致企業不敢任用新人。因此,我們要加強對青年以及在校生的就業輔導,尤其是專業技能的訓練,以縮短學效教育與實務的落差,讓青年在校所學更能符合企業的需求。此外,政府一直以來都有提出了多項的補助計畫,但更重要的還是要主動出擊,將就業資訊提供給有工作需要的青年,因此可透過學校的就業輔導室、各系所辦公室,以及各地的職訓中心,將工作機會與相關訊息主動告知青年,並且持續追蹤就業情形,適時給予協助與關心。
在當前國際經濟情勢不明之際,不但造成失業問題大增,更加剝奪了青年的就業機會。因此,未來政府除了一方面維持經濟的持續成長,降低整體的失業率,同時要針對青年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對症下藥,如此才能有效降低青年的失業問題。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