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五年前《海角七號》奇蹟似地創下五億票房的國片新紀錄之後,每年陸陸續續總會有幾部國片衝到票房冠軍,並引起熱烈的討論。儘管氣勢不夠連貫,卻足已振奮人心了。這種感覺有點類似看台灣體育選手在國際爭光,在群雄爭霸的場域裡,誰要奪牌,誰就是台灣之光。
也許有人會說,國片應該到國際上競爭,開出好票房,才是真的台灣之光。當然,如果能打破好萊塢獨霸全球的現狀,那麼,我們的文化就躋身強國之林了。但是,放眼望去,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可以實現這個夢想。法國、韓國電影產業雖然發展得不錯,卻是有保護政策使然;印度雖無保護政策,好萊塢片也難以攻占,但這多少與文化差異頗大有關,何況印度電影的國際競爭力也不如好萊塢片。
其實,台灣的電影莫說外銷了,即使是內銷,也形同與外片公平競爭。因為當初台灣為了加入WTO,承諾將電影歸為服務業,放棄電影保護政策,於是,台灣電影市場門戶洞開,商業電影完全無法與好萊塢相抗衡。政府只好以微薄的國片輔導金,獎勵優質國片,以在國際得獎為目標。但這類藝術電影,往往曲高和寡,不易為觀眾了解。直到政府推文創產業,電影業者有較多的資金可以拍聲光效果較佳、也較具娛樂性的作品之後,觀眾才慢慢回流。
今年八月上映的《總舖師》,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叫好又叫座的喜劇片。至今約三個月來,已突破三億票房,並且仍維持在台北票房的前二十名。俗話說,要讓人哭容易,要讓人笑很難。近五、六年來的賣座國片,有賺人熱淚的,也有讓人會心一笑、或者偶爾大笑幾聲的,卻沒看過像《總舖師》這樣滑稽、讓人從頭捧腹到尾、又覺得內容相當充實的作品。導演陳玉勳的作品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他拍了很多搞笑的廣告,像「金都念慈菴喉糖」系列、「張君雅小妹妹泡麵」系列及「蠻牛」系列等等,都非常有創意,而且令人發噱。《總舖師》可以說是這類笑點的擴張版。喜歡上述系列的觀眾,自然大呼過癮。例如片裡鬼頭師出場時氣氛肅殺,背景音樂卻是劉文正的抒情老歌〈沉思〉:「月光下,我想著她......」,反差之大,令人噴飯;又如「王家醬油」登場時,不但誇張地說,蘇東坡因為有這醬油,所以發明了東坡肉,連句踐臥薪嘗膽也說是因為添了王家醬油,實在妙絕。全片長達兩小時四十分鐘,但觀眾卻在歡笑聲中,不知不覺很快地過去了。
在歡騰的氣氛中,《總舖師》依然傳達了嚴肅的理念,其中很大部份是透過吳念真扮演的憨人師闡述。簡單地說,要做出好吃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必須有一顆誠懇的心,特別是用「古早心」做出「古早味」,因而片中對現在講求速成的風氣有所批判,例如辦桌還上薯條,認為頗不可取。全劇的高潮辦桌大賽,評審們以誇張的反應來形容食物的美味,例如說焢肉之香Q,彷彿肉活過來了;又如身障的評審吃了好吃的蕃茄炒蛋,竟然站起來大叫媽媽等等。這些橋段令人想起周星馳的《食神》,但比後者更豐富細膩。
如果說這部片有什麼缺失,就是關於如何做到食物的美味,仍不夠具體。例如在片中占了相當份量的「炒米粉」,重複了多次劇中人物吃炒米粉後,感動不已的表情,但到底怎麼好吃,卻沒有說出所以然來。炒米粉的要訣,是要讓醬料入味,這並非什麼不可告人的秘方。以前曾在雜誌上看到,名媛何麗玲說,為了貫徹炒米粉的「心」,她甚至直接用手去炒,這就很符合此片的要旨。如果所謂的「古早味」,能紮實地在技術上多加說明,而不只是炫耀食物的外表,相信會更感人。另外,女主角最後用炒鱔魚來拼冠軍,但她連鍋鏟都拿不穩,未免太缺乏說服力。要不就勤加練習,要不找個替身也好,否則,很難理解這位虎鼻師的女兒烹飪天份何在。此外,男女主角本來處得好好的,忽然一言不合地分開,兩人衝突的力道太薄弱,也令人有些錯愕。
最近在電影雜誌看到陳玉勳受訪時說,他有意以《總舖師》來暗示台灣的電影,而女主角詹小婉逃避烹飪,跑去當模特兒,正是他自己的寫照。如今台灣電影起死回生,他決定不再逃避,要一起來共擔復興台灣電影的大任。這段報導很令人感動。其實,國片在台灣,雖然難以做到好萊塢的大場面,卻仍有它的優勢在。像《總舖師》、《賽德克‧巴萊》等片,就是拍出了台灣人想看的電影,它們以通俗易懂的手法,呈現了台灣的文化或歷史,不管是讓人哭還是讓人笑,其親切的程度,絕不是好萊塢的大導演辦得到的。
所以,振興國片,不必好高騖遠,先多拍幾部雅俗共賞的電影,穩住國內票房再說吧!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