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blog.uber.com/)
在
台灣,「三師」的薪水行情看好、社會地位高,年度繳稅時還能享有將半數收入以執業費用先行扣除的優惠;對照起四處兼課的流浪教師,領超低的鐘點薪,但是計算扣繳所得時可是一毛也跑不掉。說真的,有誰不羨慕當律師、醫師的呢?當然,空想無益啊,想當三師得先擁有專業考試的及格資格,和一張由主管機關認可考核過的執業許可證。
但在看似不甚起眼的計程車服務業,能想像竟有著比「三師」的執業管理機制,還要嚴格數倍以上的強制規範嗎?根據內政部頒定之「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管理法」,不僅明確規範執業資格的要求與證照登錄流程;在該一管理辦法的第9條,要求在有任何異動發生的15日內,當事人必須到警察局進行異動登記!同時還規範測試資格的保留時效,以及駕駛人一旦有搬遷時,必須在新的居住地參加測試、重新登錄後,方能取得在異地執業的新身分。
這一切的高標準與不便利,可都是為了乘客安全與社會治安。然而,開業的牙醫師裏,曾有過痛毆身障病患的案例,開膛捷克的冷血醫師更所在多有;震驚社會的高鐵炸彈客,則是一名精心策劃的犯案律師;至於引發全球金融風暴的雷曼兄弟等不肖業者,其從業人員與老字號的會計事務所更是「『師』、『師』入扣」。
然則,號稱人權立國的
美國,為何拿著法令與警政牛刀來伺候計程業者呢?根據美國
勞工局的職業統計,可執業的計程車與禮車職位數,在2013年度的大紐約區約有16,000多名的全職缺。就全美國而言,其行業內的平均薪資僅為美國人平均職業所得的一半;而紐約都會區與賭城拉斯維加斯兩地司機的加總,就佔去全體職業駕駛就業者的一半。
整個大紐約區的受雇就業人口將近840萬人,大約是一個台灣大;然而,台灣實際營業的車輛是87,000輛,則相當於大紐約區的五倍多。計程車司機的薪資低,部分原因是司機泰半屬新移民,像是在紐約,主要靠巴基斯坦與印度人來提供勞力。美國司機相對的
低薪資,主因正是計程車的許可牌照經常被高度管制,計程車公司就是地方性的準獨佔企業。
兩相對比之下,不難了解歐、美主要城市對Uber的興起為何如此的戒慎恐懼。開放個人車牌申請以前的台北市,當時計程車牌照大約要價台幣15萬元;在中國大陸的主要城市,目前營業車牌帶車,可以賣到人民幣30萬元。而紐約市內的牌照拍賣價格,最近一次的成交價是67萬美元;相當於靠轉租牌照,每年就可以享有25,000美元以上的租金淨收。
最近以來,從印度、歐盟到美國的幾個大城市陸續出現反Uber的風潮;在部分地區的行政干預力道之急切,更是令人大開眼界。追溯Uber的進展歷程,其在社會新聞版面上的風風雨雨,又不免令人訝異其所面對的阻力之大;但這一連串的指控與行政追殺,正因為有驚人的利益背景在作祟。
正因為出租車牌長期的被壟斷下,市場供需並不相稱,潛在的從業者進入意願高;而如今有了Uber等的資訊平台做後台管理,其市場
競爭力道則又太過強大。就連中國大陸的哈爾濱市,計程車司機也在日前出現集體罷駛,理由是在各類的本土叫車軟體出現後,生意真的難做。
藉由這一類提供短程載送與臨時性需求的資訊平台,既能將載送路線和雙方當事人的身分做初步辨識;才能在即時媒合下,真正做到智慧運輸下的節能減碳。然則,由憲法所明文保障的職業自由,能想像真有落實的那一天嗎?是的,就是要靠Uber等資訊平台,才能打破居於安全考量而衍生出的就業歧視,與對特定人利益維護下的過當限制。
(本文轉載於104年1月20日中國時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