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蔡英文總統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
去年十二月
美國白宮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與俄羅斯定位為「修正主義大國」,並指控兩國採取技術、宣傳和脅迫等方式,企圖塑造一個與美國利益和價值觀對立的世界。其後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國防戰略報告」與「核態勢評估」都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
最近
川普總統更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制裁,將中國視為「經濟敵人」,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洛宣稱,制裁措施是為了應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川普總統對中國如此定性定位,改變了過去美國著重將中國納入以規範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政策,顯然川普總統認為雖然太平洋夠大,但是無法容下兩個大國。
除了政策宣示,更要觀察川普總統在國安與外交的人事安排,是否能確實執行宣示的政策。最近川普提名前中情局局長龐培歐擔任國務卿,並提名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波頓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加上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的主要推手納瓦洛,此組合被美媒形容為近代美國最鷹派的外交團隊,與中國對抗趨勢已定。
太平洋的另一端,原指望太平洋能容下兩個大國,在外交理念上回歸中國天下體系的主張,倡導合而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當美國在推動「亞太再平衡」、「印太戰略」劍指中國之時,中國則「另起爐灶」西進推動「
一帶一路」倡議。如今美國正面挑戰,而且是在大陸辦理盛事之際,中美兩國新的冷戰已不可避免,嚴重考驗新時代中共領導人的意志。
但是新冷戰時期的國際政治權力結構與舊冷戰時期有明顯差異。一九九一年冷戰結束時,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是大陸的十五倍,到了二○一七年縮小為一.六倍。美中兩國權力對比轉變,也改變雙方外交運作規則與結果。
在此大架構下看「
台灣旅行法」的出台,除了使
中美關係更為緊張與複雜外,我們更應審慎以對。台旅法當然是
台美關係的重大突破,對中共與美國關係的影響也是根本性的。也許有人認為此法實施的程度完全看美國行政當局的自由裁量,執行時會審慎維持三邊的平衡,因此在台旅法效力不及「台灣關係法」的狀況下,應當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但是台旅法涉及的是台美雙方官員互訪議題,已經突破了「台灣關係法」界定的非官方關係限制。即使宣稱台旅法沒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潘朵拉盒子一打開,就有向上發展的可能。何況以川普不可預測性特質,有了法律依據,隨時都可以做出突破性安排,作為遏制中國的籌碼。
在此三方博弈中,處在最弱一方的我國最需要智慧去應對,最好是同時與兩方維持友好關係。總體戰略考量是安全與發展的關係平衡,安全保障要用於促進而非限制經濟的發展。我們要避免強化拉攏美國制衡大陸的宣示與行動,成為大陸對我反制藉口。
最重要的還是恢復
兩岸的溝通機制,在三邊關係中爭取有利位置。除了消極不挑釁外,還可做出正面的宣示與行動,例如以中華民國憲法界定
兩岸關係的本質,推出平等對待陸生、陸配的政策。兩岸關係改善,關鍵在領導人的一念之間,國家利益的考量應永遠優於意識形態的堅持。
(本文已刊載於2018.3.25聯合報第A12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