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com,新冠肺炎疫苗。)
報載臺北花博接種站開始幫長者施打莫德納二劑,同時也還有AZ及BNT疫苗施打,相較於第一天的注射情形,第二天的動線秩序狀況似乎是有所改善,對此,市府高層表示,由於有三種疫苗要同時在花博施打,為了避免長者排隊久候不耐,現場各排有五百張的座椅,並且加派150名市府局處同仁以支援引導,希望長者可以平穩、輕鬆心情接種疫苗。
誠然,上述的媒體報導,除了彰顯市府親力親力的另類政事內宣外,相與衍生的怨懟、積怒及其對應改善的策進作為,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畢竟,從首善之區到全國各地的施打亂象,早已經是一件見怪不怪的社會事實,如此一來,關注的重點就不僅止於表現功夫的績效管理,而是如何讓對的事,配搭於對的人力運作和對的手段運用,藉此達到對的發展後果,就此而言,完備於疫苗接種注射一事,理當是要有從戰略到戰術以及從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到結果評估的機制設計,否則,不斷提油滅火的善後應急,耗損的將是更多的基層人力及其對於國家機器和領導管理的嗤之以鼻。
事實上,僅就兼具大型、集體、密度以及瞬間等等屬性特徵的花博接種站為例,斷然忽略了臺北都會區本身所擁有可及、可近、整合、對稱以及方便使用等服務輸送的運作優勢利基,就此而言,一來一往的相互推拉,也讓花博站的施打亂象,成為錯誤政策和不當戰略底下的一項預期性後果,因此,正本清源的解決對策,就不在於增派市府各局處的支援人力或是施打動線的即時修正,而是要就其包括大量湧入的人潮、眾多品牌的疫苗及其一發難以收拾的現場干擾因素,藉此思索如何讓需求端的民眾、供給端的支援人力,以臻至供需媒合和有效輸送的多方共好,畢竟,從五月的爆發之際到十月的如常運行、從初次接種到常態注射、從單一品牌到多種疫苗、從準時赴約到提前到場、從額外支援到兼顧本業、從動線規劃到臨場應變、從低端錯誤到記取教訓、從接待人力到基層動員、從需求評估到人力布建、從集中施打到社區分流、從人力不足到緊急調派以迄於從物理環境到空間規劃,各項主客觀、助阻力及其優勢限制的運作機制,要依循的乃是:該項服務範疇的注射措施,是一種由下而上、因地制宜且有所權變的操作型態,顯然,現行強調由上而下、權控領導以及績效至上的管理模式,造成亂象的諸多情事,又豈於花博站注射或社會安全網,而是政府機器的治理機制,過於突顯主官、上級的人治思維,文官體系的專業、超然、堅持,已然在挖東補西的各項窮忙補洞當中,喪失殆盡以求自保或是黯然離退。
總之,這一場的疫情對抗戰役,所有人都非局外之人,但是,過於服從的順民性格,卻也讓眾人之事欠缺眾人的集體智慧,反而成為內宣醜表功之類及其所不斷要被墊高的政治資本。
殊為可惜和可悲。
(本文曾刊登於110.10.14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