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刊出刊了!儘管風評各異,因其能透過成功的行銷手法製造議題,引起媒體的群起報導,民眾的爭先搶購,總算擠進原已壅塞的台灣雜誌市場。
但是,原本各界所預測的煽色腥內容在其出刊的前三期中所佔篇幅有限,內容不見以「狗仔隊」擅長的偷窺新聞與照片為主,讓許多偏好此道的讀者覺得意猶未盡,顯得雷聲大雨點小。套句世俗的話:叫座不叫好!這樣的表現,倒也頗令同類型的對手雜誌業者失望,覺得這場仗打得不起勁,甚至有些大人打小孩的味道。
時報周刊與TVBS周刊,打從年初得知雜誌市場將有強敵壓境後,即摩拳擦掌,做好臨戰準備。以時報周刊為例,首先在壹週刊出刊前,重提舊案「上將夫人與勤務兵之戀」,掀出「陳致中考上軍法預官」的內幕,頻頻製造話題。
緊接著,中國時報並在6月12日,以三版的重要版面,全版刊登民進黨僑選立委張旭成與汪鳳英間的婚外情緋聞案,與立委廖福本疑似色情媒介後被乾洗等兩則重口味的異色新聞。其中張旭成新聞部份,對於交往過程的描寫巨細靡遺,刻劃露骨,原本不輕易見於報端的男歡女愛劇情,也搬上要聞版面,為的無非是搶先一步炒熱週二、週三的買氣,藉以對週四出刊的壹週刊形成壓力。
分析壹週刊前三期的內容,其以政治議題為主的部份,含括時事、財經、優質生活與科技﹔以名人休閒為主的部份,包括娛樂、名人、美食、旅遊、居家、生活、文化及情報等。而以上這些內容,在同類型的雜誌中早已規劃有版面,甚至電子媒介與報紙上類似的報導亦經常可見。同時,長期以來,市場上早依分眾特性,開發出不少專業性的刊物,這些都是壹週刊的潛在競爭者。因此,從市場區隔化的角度來看,若壹週刊不走原本所規劃的「狗仔隊」路線,以偷窺名人隱私的報導內容為主,在同類型與不同讀者取向的商業競爭中,後續仍有一番搶灘的硬仗要打。
由以上的情況分析,初登陸的壹週刊似乎仍未做好市場定位。台灣本土的既有雜誌業者挾其對市場的熟悉度,對讀者閱讀習慣的掌握,及資深採訪記者群由長期實戰的經驗中探索出的深訪策略,已在此番雜誌市場的激戰中,展現出寶刀未老的實力。
特別值得注意的,在近來幾大雜誌的競爭中,若干傳統的媒體操作特性已逐漸被改寫,轉而代之的,是一種新整合型態的媒介操作手法。
由這幾波的對抗看來,原有的傳播集團發揮旗下媒體與雜誌間的連動效應,相互支援,形成密集的火網。其中,中時報系三大報紙與時報周刊相互支應,整合戰力,在雜誌出刊前,以新聞處理方式率先刊出內容,形成社會各界討論的話題,刺激讀者購買雜誌的意願。而TVBS則以電視廣告預告雜誌內容,以相關的娛樂性節目探討相關議題,來促進雜誌的買氣。在尚未有異業媒體相呼應的情況下,若壹週刊在往後幾期中沒有創造出較為引人入勝的話題,恐怕原有的新鮮度與光環會逐漸褪色,緊跟而來的,就是沉重的賣壓。
事實上,透過行銷的手法加以包裝,製造話題,吸引注意,固然可以事半功倍,提昇品牌形象與創造買氣,但長期的經營,仍應以內容的深化與優質化經營為主。
過去的雜誌內容多為承接報紙或電視新聞的後續,用意在強化深度報導。換一個角度來看,部份不適合出現在電子媒介和報紙尺度規範下的內容,才會留待雜誌空間表現。畢竟,報紙內容屬於普遍級,雜誌的讀者分屬不同的族群。但在近日的緋聞戰中,報紙、電視與雜誌幾乎是同步作戰,內容相仿,令人目不暇給。
由一連串的名人婚外情到引起熱烈討論的老少配,台灣民眾對於窺伺報導似乎大有興趣。在緋聞的報導上,儘管壹週刊以誇張的標題現身,內容則尚稱平實,反觀時報周刊與TVBS周刊,不論是標題或內容,反而較為聳動,並有炒作新聞的嫌疑。
平心而論,在新聞專業與自律的基礎上,任何媒體要以煽色腥的內容作為銷售的重點,都必須留意社會中道力量的反撲。民眾的好奇心也許只是一時,台灣社會長遠未來的發展才是永恆。畢竟,從事新聞工作與商業活動是有其差異存在,新聞工作者仍需時時以心中的那把守門之尺為念。
至於壹週刊時報周刊與TVBS周刊的大戰,將在往後的日子中陸續上演,我們仍持續關注!(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