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台北市長一席「高雄舉債2600億元,很多縣市財政都邁向苗栗化」,左打高雄,右踢苗栗,掀起縣市首長口水戰,也讓地方財政再度引起關注。
檢視107年度3月底止資料,中央政府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長期債務)實際數為5兆3893億元,占前3年度GDP平均數比率為31.47%,距公共債務法規定債限40.6%餘9.13個百分點;直轄市整體長期債務實際數5900億元,占GDP平均數比率為3.45%,距債限7.65%餘4.2個百分點;縣(市)長期債務實際數計1545億元,距債限僅0.73%,縣市債務雖已在財政部輔導下連年減少。但須知舉債額度和
經濟成長密切相關,一旦景氣波動,同時影響產值及稅收,已借債務卻不會減少,將導致還款困難或債務惡化,因此各級政府皆應以財政健全為目標,在景氣回溫的當下更應重視還債,而非利用機會大肆舉債。
當前地方政府債務狀況以高雄市負債最高,非自償長短期債務達2600億,占整體直轄市近半,平均每個高雄市民負擔9.4萬元,無論是債務金額或平均負擔,都是台北市的兩倍以上,這還是去年陳菊達成上任11年來首次零舉債的「政績」。高雄長期
低薪、產業蕭條、人口外移、大眾運輸使用率低落等情形,卻未在大肆舉債建設後改善,投資缺乏效益,恐怕是最需要檢討的。
同屬後段班的苗栗縣、宜蘭縣則仍身陷債務超限,長期債務222億、121億占歲出分別為70.88%、51.13%,超過公債法第5條50%之規定;不意外的,這些縣市的短期債務同樣超過30%之上限,分別高達85.89%、45.24%,平均每人負債為7萬元、4.7萬元。即將觸及上限則包括新竹縣長債達47.28%、彰化縣短債達32.7%。未來,這些縣市要在公務人員加薪、社會福利持續增加、升息壓力等挑戰下,持續還款,勢必排擠一些公共建設,損害市民福利。
對於中央政府而言,傾洪荒之力推動的前瞻計畫,衝擊以後年度總預算債務舉借流量,甚至引起債留後代疑慮,也容易讓地方政府在爭取前瞻項目時,做出過於樂觀的評估,如高雄市軌道工程共計1734億元,中央補助958億元,自籌776億元,其中341億元將從每年的稅課及非稅課收入包括預估8年間售地、開發等收入每年約20億元,435億元由不受債限管控的自償性財源支應,例如高市財政局預估周遭土地開發和軌道營收等收入。這樣的評估不確定性非常大,恐陷入中央地方一同踐踏財政紀律、將全
台灣「高雄化」之議。
同樣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桃園市目前人均負債1.1萬元,長短債共246億,堪稱六都中的好寶寶,但未來市府須負擔3項軌道建設自籌約1200億元,再加上重大工程包含綠線捷運、鐵路地下化、棕線捷運、新北市三鶯線延伸、綠線捷運延伸及社會住宅,這些工程是否能如期動工?是否能如期完成?是否能達到營運目標?市府歲入是否如預期?考驗市長及市府財政調配能力。
財政紀律攸關總體經濟穩定及國際
競爭力之評等,目前雖訂有「預算法」、「公債法」、「財劃法」等相關法規,卻屢見各級政府未遵守財政紀律,尤其是此次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收割前任財政健全方案成果,將增加的舉債限額一舉用罄,以特別預算名義編列長期建設經費,草率評估,規避法規監督,同時財政部又以促進投資為名推動減稅方案,恐在投資增加之前,先令赤字急遽惡化,致國際評等降低。我們認為,財政紀律誰都會喊,如何落實預算平衡,讓各級政府切實遵守,才是至關重要的。制訂「財政紀律法」,是時候了。
(本文刊於2018年5月5日中央網路報智庫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