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筆者接受某網路媒體專訪有關油價與穩健減核的相關議題。事後該媒體將訪問內容剪輯成約1分鐘的談話,放在網路上轉載。沒想到1周內竟有將近40萬人次觀看,大約有7000個讚,2700次的分享,600多個留言,顯然大家對於能源議題都非常的關心。其中很多留言提到幾個關鍵的議題,本人願意利用這個機會,把幾個關於「以核養綠、穩健減核」的重點再說清楚一點。
由於核能電廠可能帶來的龐大災害,這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林義雄堅持的「非核家園」理想,相信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反對。問題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達到此一目標?更清楚地說,我們應該以很激烈的手段來立即完成非核家園,或是應該採用穩健非核的方式來達成?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採用核電、火電或綠電,這是一個民生政策的選擇,也就是說應該客觀比較不同政策之間的成本效益分析,而不應該用完全不顧任何代價的意識形態來做決定。
以現在
民進黨政府要在2025年斷崖式地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來看,
台灣必須付出非常高的成本:首先,在經濟成本方面,未來預計要蓋800隻風機,興建成本約2兆元;為了吸引風機的投資,預計每度用5.8元去收購風電,未來20年將要支付1.3兆的購電費用。另外,已經興建完成的核四廠約3000億支出也都將成為台電的損失。
其次,在非經濟成本方面,為了彌補電力不足,政府須快速地以火力發電取代,導致了中部地區嚴重的空氣汙染;現在又要興建深澳電廠,勢必造成北部地區嚴重的空氣汙染,國人因此賠上健康與環境,這是非經濟成本。
第三,在預期供電不穩定的情況下,國內投資與外人投資一定會大量減少,這將會對台灣的經濟和產業造成重大的傷害,國家
競爭力也必然大幅滑落,這是一項嚴重的機會成本。
事實上,最近出版的IMD國家競爭力調查報告中,台灣去年國家競爭力排名大幅下降,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因為基礎建設不足,這當然與供電不穩定有關。另外,
美國商會白皮書也強調,台灣應該有一個穩定可靠的供電;他們甚至指出,2025之後台灣仍然應該保留核電,以備不時之需。換句話說,美國商會對2025非核家園政策是持反對立場的。
由於台灣的能源99%都是依靠國外輸入,再加上自己是一個獨立的電網,在綠電配比無法迅速上升的情況下,穩健的政策就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這其實是在
馬英九政府時代就在推動的政策。簡單地說,就是讓核三廠與核四廠都運轉,等到2025年核三廠屆齡不延役,核四廠大約到2050年屆齡不延役。因此,2050年台灣自然就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
這樣一來,台灣大概可以有30年的時間來發展綠能。由於時間較多,就不需要採用現在的激烈手段,成本會少很多。重點是,在供電無虞的情況下,國內投資和外人投資不會受到影響,台灣的經濟才能長久地發展下去,也因此國家才有能力去發展更多的綠電,這就是以核養綠的概念。
在馬英九政府時代推動穩健減核政策時,民進黨一直認為台電在藏電,台灣即使沒有核能,供電也沒有問題。但是,過去兩年以來,民進黨政府採取讓核一廠及核二廠完全停機的急驟減核政策,結果立即造成備載容量不足、供電捉襟見肘的窘境,於是先是讓台中電廠火力全開,導致中部地區的嚴重空氣汙染,然後又要在北部興建深澳電廠,接著又發生去年8月15日的全台大停電,以及現在經常發生各地跳電的問題。在供電吃緊的情況下,核二廠2號機終於在前幾天啟動發電。這些事實都在在顯示急驟減核政策的不可行。
我們在此誠懇地呼籲政府,能源政策應該以民生為重,重新考量非核家園的目標與時程。
(本文刊載於2018年6月15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