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事前大家所預期的,謝長廷口才犀利、反應敏捷,攻擊性較強。他昨天主攻馬英九的誠信、操守與執行力等個人特質方面的問題,戰略目標十分清楚。而馬英九的幕僚資料準備較為扎實,並且特別企圖凸顯他與人民站在一邊、對民間疾苦感同身受的心情,表現亦算平穩。雙方並無重大失分的意外演出。
在結論時,馬英九有意仿效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不斷強調「改變」與「夢想」。反而是謝長廷在結論中隻字未提自己的政見,三分鐘時間全放在攻擊馬英九政見兌現的可行性上,算是較為特殊的結論方式。但整體而言,在近三個小時的辯論過程中,兩位候選人的言語,仍然相對較為缺乏感動人民、鼓舞人心的辭句,這是和美式總統大選辯論較為不同之處。
這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首度所採行的公民提問方式,非常類似於英國國會議員向內閣所進行的質詢方式:事先提出質詢問題,現場再追問一題。而兩位總統候選人也像極了行政院長在立法院中接受立法委員的各種施政總質詢,只是質詢者換成了一般公民而非立委。但是令人感到時空錯置、角色混淆的是,謝、馬兩位候選人到底是在競選總統還是在競選行政院長?在我國的憲政體制下,總統與行政院長是兩個不同的職位,但在昨天的辯論會中,我們完全無法區分總統與行政院長二者之間的權限分際到底在哪裏?還是這樣子的權責區分在台灣根本就沒有人在乎?
總統大選電視辯論,不同於大專院校的奧瑞崗式辯論比賽,誰贏得比賽,誰獲得最佳辯士也許都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候選人能否透過這次政治傳播的時機,展現出國家元首應有的高度、氣度與風度,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將一次次的總統大選電視辯論,視為公民教育的絕佳時刻,並作為提升台灣政治文化的重要良機,而不僅僅是一場場精心製作的表演大秀而已。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聯合報,20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