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2012年台灣大學校門。)
大學如果大略的區分,可以分為學術型、教學型、技術型與社區型等幾類,但是國內許多大學,尤其是學術型的大學的校長、教授經常表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好像大學僅做學術性的研究,與學生就業無關,可是就是學術型大學的學生畢業之後,從事的雖然是學術性的研究工作,難道那就不是就業?而那就業力不就是來自大學嗎?
最近,英國
高等教育調查公司公布二○一九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行榜,採用五項指標,分別為校友成就、雇主與學生聯繫、雇主聲譽、畢業生就業率以及與雇主的合作關係。今年共有四百九十七所學校上榜,前十名大多被
美國的學校所占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拿下第一,去年冠軍史丹佛大學往下掉一名,和洛杉磯加州大學並列第二。哈佛大學排名第四,接下來依序為澳洲雪梨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以及英國牛津大學。
在
台灣方面,有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以及陽明大學等八所大學上榜,排名最高的台灣大學從去年百名以外,回升到第八十一名,台大的校友成就最傑出,但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則是台灣科技大學。
根據調查,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就業力最高的大學都是頂尖、研究型的大學。顯然的,雖然大學的功能有教學、輔導、研究、服務等四大項,但是培育學生畢業之後的
競爭力與就業力卻是每個大學不可逃避的責任。
但很遺憾的,國內的大學近年來卻有嚴重「異化」的現象,所謂的「大學異化」是指大學的發展過程中,偏離、背離了原來設立的宗旨,甚至否定應有的趨勢和傾向,諸如重視學術、研究,輕忽教學、專業;重視教師教學,輕忽學生學習成就;重視顯著課程,輕忽潛在課程;重視學術的學習、輕忽未來就業能力的培養;重視當前校內的學習、輕忽學生未來的發展。而不重視學生未來就業能力的培養,就是「大學異化」顯現在外的必然現象。
廣義的職業教育是指與未來就業有關的職業準備教育而言,技職教育固然是職業教育的一環,專業教育與學生未來的就業息息相關,當然是屬於廣義的職業教育,而就是學術性的教育,學生畢業後從事的職業、專業雖然與學術有關,但也是就業的一種,亦是廣義的職業教育。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如果是指大學生的培養,不能僅以目前就業為標的,應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目標,不僅重視學術、專業,也強調品德的陶塑,以及就業軟實力的培養,這個論調還算正確;但如果因此輕忽學生未來就業的競爭力,不重視學生未來長遠的生涯發展,則這個論調實在不可取。
近年來,大學的設立已超出社會的所需,尤其是博士班、碩士班的人才供過於求,學士班的學生
失業率居高不下,但另一方面產業界卻常有大學畢業生學用落差大,產業人才難覓之嘆,雖然這些現象不能直接歸咎於「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的論調,但卻與隱藏於這論調的背後不重視教學、不重視專業、不重視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的培育觀念與作為有關。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學生長遠就業競爭力培育絕對是大學責無旁貸的責任。
(本文已刊登於2018.9.26人間福報第5版奇人妙事「人間百年筆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