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Donald Trump。)
自
川普政府今年3月正式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以來,儘管雙方一度在5月達成停戰共識,且迄今仍持續溝通中,
美國透過關稅領域所進行一波又一波之攻勢,已讓雙邊對峙情勢不斷升溫。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近期全球雙強近乎「火車對撞」之衝突,儘管雙方看來似乎仍努力規避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但若考量到核武嚇阻之制約,以及經濟議題在當前國際社會的重要分量,即便中美當下爆發軍事衝突的機率不高,在經濟層面的激烈對抗卻不亞於熱戰。甚或可以這麼說,目前的所謂「貿易戰」早已驗證了「修昔底德陷阱」,只不過形式並非傳統途徑(軍事對抗)罷了。
更甚者,美中衝突並不僅限於貿易領域。例如在川普上任後,一度認為可能被停止的「自由航行計畫」,不但自2017年5月重啟,至今在南海更已公開執行達7次;一方面美國軍艦不斷逼近中國島礁12浬範圍,就在中美貿易戰升高之際,雙方艦艇也在10月初爆發近距離摩擦事件,加上媒體釋出美方可能於11月在台海周邊進行軍事演習的訊息,緊張氛圍一觸即發。
就在此時,美國副總統彭斯4日在智庫發表演說,不僅指責中國正積極介入美國11月期中選舉和在南海的軍事行動,更特別點名
台灣受到打壓,致使受到斷交威脅與透過正名被矮化之挑戰。
可以這麼說,除聚焦貿易戰之外,由於議題同時涵蓋軍事、政治與外交,美中非但已處於「全面開戰」狀態,從發展脈絡而言,在川普當選第一時間既已開端,「台灣牌」更自始便是美國有意為之的明顯動作。從「英川通話」後,美國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提出8項友台法案,面對台灣在2年內連續斷交5國的壓力,華府更以空前力道(除了考慮與台灣復交之外)表達支持之意,至於前述彭斯談話,亦無異再度「以台灣之名」控訴北京。
從台灣長期在國際社會中依賴美國來說,華府的善意固然應當珍惜,在戰術上或也可乘勢前進。問題是,美國似乎有持續擴大戰場的跡象,至於中國在社會內部隱然鼓勵其採取民粹式積極對外政策後,一方面很難有效煞車,美國作為霸權之矜持亦不容隨便收手,雙方陷入安全困境將難避免。
更甚者,自美國於
歐巴馬時期推動「重返亞洲」政策後,位於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既成為美中拉鋸的主要場域,隨著雙方衝突升溫,而台灣又正處於此「交戰區」核心,一旦情勢無法緩和,勢必難逃受到戰略波及。
據此,雖然可想見極其困難,面對無可迴避又為我國重中之重的
兩岸關係與美台互動,尋求「避險」或許還是台灣的最佳理性選項。
(本文已刊登於107.10.6中時言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