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蔡英文總統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
兩岸同遭
新冠肺炎肆虐,理應「同仇敵愾」,共謀合作抗疫,但放眼近期
兩岸關係的發展,卻讓人感到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尋常氣氛。很明顯的是,中共官媒接二連三出現了批台的文章,範圍越來越廣,力道越來越大。大陸智庫學者發表的言論,調性已是清一色的「鷹派」;在
台灣,被視為親綠的媒體也紛紛就疫情放言高論,內容不是「看衰」,就是「看偏」,只圖一個喊爽。這種瀰漫在台海上空的濃濃敵意,確實令人感到憂慮。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國人強調患難見真情,因此中共對國際社會在新冠肺炎疫聲中伸出的援手是相當有感的。最明顯的是日本安倍政府適時展開的「賑災外交」,讓中共深受感動,甚至受寵若驚。日本人搞這套外交駕輕就熟,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時,日本是第1支抵達災區的外國專業救援隊。中日之間存在許多歷史性的矛盾,我不認為雙方短期內就能盡釋前嫌,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日本這次舉國上下的賑災表現,必會產生如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曾說的「報恩的連鎖效應」,至少對短期內的中日關係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相較之下,西方政治人物和一些媒體的表現,在中共看來,就像在傷口上撒鹽。
美國《華爾街日報》3名駐北京記者,因該報刊登了1篇由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撰寫的評論文章〈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而於2月19日遭中共外交部吊銷記者證和限期離境。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指控,這種「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聳人聽聞標題,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則譴責中共的舉動,並發表聲明說:「成熟、負責任的國家都明白,自由的媒體既報導事實也發表意見;正確的回應是提出反論,而不是限制言論。」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共宣布驅逐3名記者的前一天,美國認定5家中共官方媒體機構為「外國使團」(foreign missions),等同中國政府的一部分,故要加強限制中共在美國的影響力。對此,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表達強烈不滿,認為「美方一貫標榜新聞自由,卻對中國媒體在美機構正常運作進行干擾,橫加阻撓,毫無道理,不可接受。」
中美之間的這場「文鬥」,反映的是雙方的戰略競爭已從官方走向媒體。至於兩岸因防疫問題而大打口水仗,也是反映2016年
民進黨再度取得執政地位以來,兩岸關係由和解陷入冷對抗的趨勢。
在兩岸軍事對抗的時代,大陸民眾受到官方宣傳教育的影響,對於台灣的印象是全然負面的。兩岸從對抗邁向互動後,來台訪問的大陸民眾居然發現「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台灣保留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本土展現的人情味,讓遠方來客頓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雖然其中不時會出現「武統」的聲音,但經過政策性的疏導,這種論調並未形成主流氣候。
台灣開放國人赴陸探親,也改變了民眾對大陸的刻板印象。僅管對中共政權的惡感未除,但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則因接觸而與日俱增。通婚的情形普遍了,赴陸就學、就業,甚至定居的人數也愈來愈多。政府基於政策需求,有時會採取限制措施,但在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政府無力改變民間走在政策前面的規律。
因防疫造成這一波兩岸民眾的相互敵視,關鍵出在缺乏溝通。對岸關閉與民進黨政府所有的接觸管道,政策誤判難以避免,民間正常交流也受到影響。「反中」、「抗中」成為民進黨「二合一」勝選的「資產」,但也轉為選後執政者意圖改善與對岸關係的「負債」。支持者的激情未隨選舉落幕消散,反因新冠肺炎而水漲船高;執政者受制於網民的喜惡,無力改變這股民粹的逆流,連敗選的
國民黨都無法從逆流中脫身。
至於對岸,西方學者在大陸進行田野調查後發現,在中共領導體制下,統治者是有足夠能力改變民意的。但中共當局似乎基於政策考量,有意讓兩岸這一波民粹對抗隨波逐流。如果一方「無力」,另一方「無意」改變因政治因素而受到扭曲的兩岸民意,則雙方出現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就升高了。
(本文已刊登於109.2.26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