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外界點名是政府重啟二次金改觸媒的第一金,於五月二十八日更創下成立以來罕見的新低交易量;董監改選行情大致結束的華南金,則回到去年底的起漲區。顯示金融股的市場人氣已跌到最低點。證券市場人士更多以「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金融股目前的處境與走勢。即使有題材激勵,金融股也總是上演一日行情,讓許多投資人對金融股傷透了心。
熟悉證券市場人士指出,政府二次金改內容有說等於沒說,看不出有任何新意與心意,也因此再也沒有人會相信;加上金融股卡債陰影仍重,金融業者登陸受限,業務也隨之跨不出台灣,市場競爭壓力大,欠缺成長性。
一、 二次金改是「為改而改」?
第一次金改的背景在民國90年,當時銀行業存在下面幾項困境:(一)高逾放比且持續攀升;(二)銀行信用緊縮;(三)銀行資本適足率偏低;(四)銀行家數過多,過度競爭(Over Banking);(五)銀行獲利能力不足,缺乏創新。這次的改革雖成功地使逾放比率下降,但是實施的過程並非全無瑕疵。顯著的例子為民進黨政府在執行金融重建過程中,倉促草率的決定被認為是要消滅農漁會信用部,而圖利商業銀行,因而引發十萬農民上街頭抗爭。最後在國民黨提出農業金融法,由立法院臨時會通過以後才使問題暫時獲得解決。第一次金改的成功,讓民進黨政府大為振奮、至今仍以主導該政績為自居,也因此有了要進行第二次金改的想法。
第二次金改於民國93年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提出,原本應該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按計畫執行,總統府經濟顧問小組會議卻做出公股銀行減半為六家、金控公司減半為七家、至少一家金控到海外掛牌或引進外資、提升三家金控市佔率超過10%之決議。當決議公布以後,二次金改的目標即轉向擴大金控規模及公股銀行減半的方向進行。尤其公股銀行之減半被要求應於民國94年底完成,而其他的金改目標則限於民國95年底完成。由於公股銀行減半涉及財政部職權,再加上整併策略採取由金控大型化兼併公股銀行的基本策略,突然間財政部躍升為第二次金改的主要推動者,至於金改會只有配合的份。而原先的主要籌畫單位—經建會,似乎銷聲匿跡,從金改的舞台上消失。
第二次金改係由總統府主導,而財政部負責執行,公股銀行的股權轉讓及金控公司整併的工作成為金改舞台的主要角色。從彰化銀行增資發行特別股出售予台新金控,稀釋了財政部公股在彰化銀行所佔的份量、到前年九月間台灣企銀擬將公股招標,招標過程欠缺透明化,而引發員工抗爭及賤賣國產的爭議、乃至於一直在幕後下指導棋的總統府,儼然以成為金融業資訊交換中心而自居…這所有的種種,均引起國人對第二次金改的疑慮,
二、 金改政策粗糙,引發衝突不斷
誠如經建會及金管會所言,第一次金改是為了要除弊,而第二次金改則是為了要興利,因此第二次金改提出很多金融創新及多樣化金融服務的概念。然而執政當局對二次金改好大喜功的目標導向心態,早就被市場洞燭機先,也因此縮小了市場機能可以發揮的空間。尤其陳水扁總統訂下公股金融機構限期減半的目標,等於是立刻讓自己處於最不利的情勢,急著賣國產的心思昭然若揭,讓公股金融機構的出售徹底變成買方市場。也就是說,政策執行者在逢迎拍馬心態作祟下,為了達成陳總統設下的目標,在處理公股金融機構問題上將會面臨迫切的時間壓力,而這個時間壓力不僅會影響其專業判斷,更將成為交易對手談判的籌碼,讓整個交易處在一個不均衡的狀態下。在這樣的狀態下,公股金融機構的處置明顯悖離市場法則,其結果不是讓政府產生重大損失,就是因關係過度不對稱而失敗。
陳水扁執政最為人所詬病者為官商勾結、圖利財團之疑慮。銀行的官股釋出原應按部就班在國內外釋股,其步驟及過程均應透明化受到監督。然而由中華開發金控的經營權之爭、彰銀的GDR釋股一案、直到最近又再度被提起台企銀的公股轉讓均出現紛爭不斷,即可看出當前政府在處理金融問題時倉促、草率的決策過程。銀行公股的釋出早在民國90年經發會結束之後就應該有計畫的按部就班釋出,即使是國內的股市未恢復繁榮,都應該及早痛下針砭。而民國90年至民國93年之間民進黨政府未有效執行這些政策,反而變本加厲運用官股影響金控公司,造成金控公司經營權的爭奪。不但違背當初經發會要求政府減少干預金融市場的運作,還變本加厲反其道而行,結果造成公股釋出速度緩慢。在民國95年經發會共識五年的釋股期限屆滿之前(即民國95年底),陳水扁匆匆地推出兩項減少銀行金控數目的政策。如此草率倉促的金融政策,出現紕漏已是可預期的。
三、 結論與建議
第二次金改推動至今,已經很清楚地顯示出主要的金融策略在於讓金控大型化,並用以整併公股銀行以達到一石二鳥之計。金控減半的目標亦可以由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互相兼併來達成,因此民間產生金控主宰國家金融的疑慮。尤其是民間繪聲繪影的提出未來台灣的金融業將由三大家族所掌控的金控公司主宰。萬一這些僅存的金控出現營運的困境,造成金融風暴危機,全民將被綁架解救這些金控免於危難。
而內閣在屢次改組下,現任的行政院副院長也在陳總統釋出二次金改再續消息後,於今(96)年五月底重新定位二次金改的政策,除了要求一年之內做出成績,並改變先前對十四家金控的減併「限時限量」的作法,將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彈性處理」,以提高國家整體金融的競爭力。弔詭的是所謂的「彈性處理」,究竟要如何在一年內作出成績,又要在以市場機制為前提之下完成金控減併的目標,考驗著臨危受命的新任內閣之智慧;同時所有的投資人也在等待除弊興利後的金融產業能夠重拾往日股市地位的一日。
(本文刊登於96年6月5日中央日報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