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究竟會不會發生金融風暴?這已是國內朝野非常關心的課題。一般認為爆發類似一九九七年泰國銖大幅貶值所連帶引起的東亞金融風暴,或是墨西哥、俄羅斯幣值大貶的金融風暴應該還不至於會發生,但是少數財團或銀行﹙尤其是基層金融﹚發生營運困難所形成的金融危機,倒是已經發生,未來也可能再發生。那麼到底什麼因素造成台灣金融體系如此脆弱?
表面的原因來看,當然與營建業的不景氣和股價低迷有關,然而更深一層來觀察,那麼台灣金融業的開放過程中,金融紀律相對不足,導致部分負責人虧空資產或是利用職權濫用關係所產生的若干金融機構弊案,這當然應該從重建金融紀律著手,強化金融檢查與金融監理的工作,以減少弊案。除此之外,我們也觀察到整體金融機構獲利的衰退,這就是結構面的因素,必須以調整金融機構做為對症下藥之方,否則終難紓解金融業的困境。
台灣金融業的困境,主要在於無法發揮「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和「範疇經濟」﹙economies of scope﹚。前者係指國內市場規模小,金融機構家數多,有過度競爭的情形;後者係指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架構,以致於使金融機構得以經營的業務非常單一化、窄化,一方面不能滿足個人、企業需求,另方面也無法發揮多角化經營的綜效。這兩種不經濟又交互影響,遂使國內金融業經營陷入苦境。
解決之道應允許金融機構跨業合併,以便發揮多角化的效應,同時也能透過合併而擴大經營規模。當然,若僅以台灣為限,終究還難以有效克服市場不足的困境,需要考慮的就是開放金融業赴大陸設立據點。以台灣企業赴大陸的家數高達四、五萬之多,所需的投資資金或週轉資金自然提供台灣銀行、證券、保險業相當大的市場腹地。如果政府能夠配合我們自己的金融機構向大陸爭取較優惠的條件,包括縮短設立辦事處的時程、放寬開放的門檻條件,以及爭取擴大辦理人民幣業務,這將是協助台灣金融業擴大市場規模的最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協助廣大台商的最佳策略。政府如果能夠由消極、被動的態度轉以積極、主動的思考,那麼兩岸金融往來將是創造雙贏的一項具體成果。
總之,台灣金融體系所面臨的高逾放或壞帳,以及因而導致的貸放緊縮,都須要從擴大經營規模、擴大經營業種著手。唯有如此,才可望給台灣金融業另一個可以揮灑的空間;此外,以資產管理公司等手段積極轉化高逾放比率的問題也是刻不容緩的問題,政府責無旁貸。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