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The left entrance of The Palace。)
中央銀行七日祭出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金管會也對銀行加強金檢建商餘屋貸款,以抑制投資客炒房,大致符合社會期待。
但是,檢視房市的大數據,國人仍不禁怵目驚心。住宅價格指數全國從一○五年的九十九漲到一○九年第二季的一○五,看似溫和,但台中、台南、高雄去年第二季起漲幅擴大,顯然資金回台分流到中南部,引發預售屋紅單、白單滿天飛的炒房亂象。難怪預售屋的可能成交指數從一○五年第二季至一○九年同季漲了百分之卅一,帶動
房價飆漲。
因此,全國的房價所得比已從去年第三季的低點八點五,升為今年第二季的八點七,中、南、高三都尤其明顯上升,對於所得深受疫情衝擊的年輕人而言,在中南部買房變成跟北部一樣愈來愈遙不可及。
另一方面,房租仍不斷上升,租金指數連續上漲將近十年,代表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租不起的壓力也有增無減。社會住宅原訂八年要達到廿萬戶,但至今新完工的不到一點一萬戶,包租代管只有一點二萬戶,四年半的達成率只有一成而已,對於租不起或租不到的弱勢者根本緩不濟急。
而多屋者(持有四戶及以上)人數從一○二年的廿六點八萬人,增至一○八年的卅一點五萬人;多屋者擁有的房數則從一○二年的一百四十萬戶增加至一○八年的一百六十四萬多戶,人數和戶數都成長百分之十八;六年間新增一○六萬戶的房屋中,有廿五萬戶(四分之一)為多屋者取得;目前
台灣總人數的百分之一點四,就持有房屋總數的百分之十四;若將夫妻子女持有的房屋合計,實際上是這極少數的人持有房屋總數的百分之十七點四,代表囤房及財富集中的現象愈來愈嚴重,背離
居住正義是愈來愈遠,未來的財富及所得分配也必然惡化。相對於前朝推動奢侈稅、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稅及囤房稅,以及金融部門最近的打炒房,內政部和財政部實在應該感到汗顏。
實價登錄二點○原納入「資訊揭露至門牌」及「預售屋即時登錄」,前年送立院審議,卻在去年二月偷偷撤件,連綠委也質疑內政部「打假球打了兩年」,次長花敬群回答「這次是玩真的」,證實內政部就是背離居住正義的始作俑者。今年五月內政部還撈過界,說囤房問題有限,批評囤房稅是無理錯誤的建議,竟鬧出「空屋有百分之五十八是一屋者所有」的笑話(一屋的人怎會有空屋?);說要建立健全科學的不動產稅基評定制度,花了四年還在研發;最近還為了社宅和北市吵得很大聲,理不直還氣很壯,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財政部也不遑多讓。去年有綠委質疑囤房稅卻步不前,財政部長蘇建榮以「暫不推動囤房稅」回應,理由是不宜全國一體適用,把中央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制訂資金回台專法時,就預知資金會流向房產,卻不思患預防;房價明顯上漲,還說「兩年內檢討稅制」,還以南韓連續打炒房十幾次都沒用為例,辯稱不是財部不做,而是要去「思考」如何落實且有效,兩年多了光說不練,難怪稅制在居住正義的問答題交了白卷。
(本文刊於2020年12月22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