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的翻盤希望又遭遇兩大挫敗:最高法院駁回德州控告喬治亞等4州選舉無效,與各州選舉人團正式投票維持
拜登當選。但川普目前選擇不面對敗選現實,除了繼續開除閣員,也企圖持續創造新現實:使惡化的
美中關係無法回頭。
最新的政策則是以行政命令使中芯和中鐵建等規模排名全球前500名大型陸資,從那斯達克指數除名。華府限於看守期,近期較少在大陸周邊極限施壓,但包括制裁全部14位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經濟戰仍步步緊逼。緊逼之餘,川普仍保留餘地;例如制裁仍未上升到政治局常委級;也未如外界傳言,直接將中資從美股下市。
人們注意到,中方11月25日祝賀拜登,也快於預期。更引起重視的是,北京24日透過人大外事委副主任傅瑩在《紐約時報》刊文,呼籲美中避免誤判,應建立競爭性合作關係。駐美大使崔天凱與外長王毅在12月初接著提出有條件重開美駐成都總領館、記者返華,以及雙方「端正認知」則「什麼都可以談」。多位資深的中國外交專家也陸續提倡「不宜鬥狠、恢復務實」,以及「祈願戰略審慎」,避免中美交鋒的最壞情況過早出現。
時間相近,美方除了川普核心團隊與國會強硬派外,類似「競爭性合作」的思考也有所發展,例如耶魯冷戰史學者文安立(ODD ARNEWESTAD)在《外交事務》12月號刊文〈
美國無法隻身制衡中國〉指明,川普團隊企圖複製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的圍堵蘇聯模式,對華已不適用。他建議真正有效制衡是利用中國兩大戰略目標的矛盾:經濟增長與地緣擴張。更治本的是美國經濟與社會的整頓與改革。所見略同,《外交政策》11月刊發了一篇澳洲學者題為〈對華重點是科技戰,不是貿易〉的文章,對照疫情當下大陸外貿順差又創新高,然而華為已為「麒麟9000晶片」斷供焦頭爛額,可以說一語中的。
哈佛大學談判與管理專家澤利克(ANDY ZELLEKE)則在11月號日本重要刊物《外交家》刊文,為美國維持優勢擬定了「階段性終局」的暫行方案(MODUS VIVENDI):戰術上避免開戰的最低需要。方案可綜合出以下幾點:第一、不開戰。第二、維持美國在科技與同盟體系優勢,儘管大陸可能名目上成為最大經濟體。第三、不進行政權改造,最低限度尊重雙方國內的需要。
這些說法與美國著名現實主義大家瓦特(STEPHEN WALT)12月在《外交政策》批判拜登部分團隊「不像A咖」的意見相近,即美國如果還是要同時抓緊歐洲、中東、拉美、印太並堅持獨大的領導,必然更深陷入「過度承諾」的困境。讀者在此要注意,
台灣當然在「科技」方面享有「矽盾」,但所有的這些建議,都刻意不確認台灣在美國「同盟」體系的角色。
美國果若轉趨務實,必然是確立戰略目標後,重估能力限制與對手弱點的結果。從歐盟、「五眼集團」與日本的初步反應來看,這類務實式牽制中國的布局給盟友較大的尊重與空間,與歐盟對華定位為「談判夥伴與系統性競爭者」不謀而合。北京若原本設想川普連任便可分化西方,已經很難做到。同時,如果要美方「端正認知」,以中國近10年在國防力量的驚人進展來看,必須對自己中長期戰略意圖進行更多澄清。
今年2月《外交事務》專文介紹了2010年代大陸在隱形戰機、新式戰略運輸機與預警機、大量巡洋艦級、神盾級驅逐艦與新式巡防艦、潛射洲際飛彈與超音速反艦飛彈、衛星定位與太空科技的進展,速度與質量是軍事史僅有。以此估計中方投射範圍至少設定在西太、印度洋、中亞與西伯利亞。能力籌獲是一回事,目標果如該文所說,不僅會啟動「修昔底德陷阱」,還將觸發「威廉德國陷阱」。若不能釋疑,美國想不重演肯楠劇本都難。
北京對台除了拉緊紅線,還逐步設立戰術反制的「紅區」。如果美中務實失敗,紅線定義很可能更嚴。如果美中務實爭到了休兵時間,如何爭取台海比照?若不能比照,台灣當如何?繼續說服美國到海峽來集中力量是否務實?從現在就要有所準備。
(本文已刊載於2020.12.17中國時報第A14版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