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中國的活禽交易市場中,銷售者與活禽接觸是常見現象。)
自二○二一年十二月加拿大東岸至二○二二年元月
美國,野鳥與家禽均爆發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嚴重流行與死禽,至今全球陸續有人病例,公共衛生關注是否未來將引發另一新興傳染病在人群的全球流行。
H5病毒演化分支2.3.4.4b滋生的H5N8、H5N2與H5N6等亞型病毒,自二○一四年在全球占上風,取代原一九九七年在香港禽市場源於鵝(H5)、綠頭鴨(N1)及鵪鶉鳥(內部六段基因)新組合的H5N1亞型,不但可感染多種野鳥,也在夏季流行,其HA蛋白又和不同的NA蛋白造成多種H5Ny亞型而感染鴨、鵝等水禽。
台灣在二○一五年H5N8、H5N2與H5N3的全島大流行及二○一七年H5N6在花蓮的流行,均由此H5演化分支2.3.4.4b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致禍,鴨/鵝農損失甚鉅!自此,我國禽流感病毒偵測自陸禽雞,擴及鴨、鵝等水禽,尤其水禽帶病毒久,若病輕,易輕忽,卻四散病毒,往後更難防控!
近年H5N1病毒較二○一四至二一年的H5N6或H5N8,具有「擇選優勢」,或稱「適應優勢」;H5N1病毒群出現較高,或宿主因子致N1病毒量高或能感染多種野鳥,快速取代先前的H5N6與H5N8,合乎達爾文演化論的「適者生存」。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常來自高密度養殖禽場,一旦感染野鳥,如二○一四年後期,H5Ny病毒由野鳥發源地西伯利亞,隨候鳥飛行路徑,傳播至歐洲與北美,在二○一七年波及非洲。因此二○二一年十二月加拿大黑色翼尖的紅嘴鷗感染H5N1病毒後,隨之後院飼養與家禽場的禽中鏢;美國也發生史上最大波的禽流感流行,此後全球各大洋洲陸續檢測此H5N1病毒;造成大批野鳥相繼死亡,如二○二一年荷蘭紅腹濱鷸大量死亡,同年十二月以色列有上萬隻死灰鶴,環保人士憂!
此候鳥廣布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全球除澳洲之外禽產業深受衝擊!我國最近的蛋荒是未能及早重視全球禽流感所向披靡而超前部署。此蛋荒甚難短期解決,必須對禽流感防治有釜底抽薪的系統化作為。
台灣歷經多次禽流感流行後防疫精進,但禽養殖密度過高與小場的生物安全不足等問題,讓病毒有機可乘;尤其全球正增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而我國防疫決策者尚全心投注
新冠疫情,不但沒有開禽流感專家會議,禽流感病毒基因至今也沒公布。因此,誠摯建議:
一、 禽流感偵測與防治在禽密度高與水/陸禽近鄰處,必須強化與擴大範圍,不能仍停留在往昔的三公里。
二、 建立高效率的主動整合偵測網,行政院宜成立「禽流感流行分析」組,隨時公布禽流感病毒八段基因的胺基酸序列與研究成果,以跨領域科技整合,提升防疫效能,並參與國際共享公開資訊,貢獻全球防疫。
三、宜對水禽、易基因重組致生「新」病毒的火雞與鵪鶉及近禽場的豬、鼠等哺乳類,進行常規性的病毒全基因偵測,重視「禽」源與「人」源特異性的胺基酸變異,再以中研院研發醣晶片佐證,一旦「人」源胺基酸上升,盡早警訊,降低對人的健康威脅。
(本文曾刊登於112.03.14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