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去年經濟成長率3.2%而言,雖是亞洲四小龍中最高,但政府卻忘了說明我國前三年的經濟平均成長率僅有2.42%,遠低於新加坡的3.07%、韓國的6.27%及香港的4.33%,且近三年我國經濟平均成長較1996~1999年衰退3.72%,是亞洲十國之冠,因此,去年相對亮眼的經濟成長率,多少反應了跌深反彈效益,更何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亞洲開發銀行及全球透視(Global Insight)三知名國際經濟組織的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在四小龍中排名第三,因此,去年的第一,就競爭力的角度而言,有多大意義呢?
其次,帶動實質經濟成長的主要的動力是資本的累積,人力資源的投入及技術進步,在過去高民間投資率及低失業率一直扮演我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以1996~2000年為例,我國平均民間投資成長率為9.77%,但近三年我國民間投資成長率在卻分別為-29.5%、1.1%及-1.9%,而外人投資前二年更是分別衰退-32.6%及-36.2%,累積衰退金額分別超過1兆3500億及5000億,由於投資是帶來下一期產能擴充的來源,連續幾年的負成長,恐難支應我國未來因應國際景氣復甦,新增的產能需求,而外人投資的嚴重衰退,對我國未來競爭力的提升更是不利。
再者,近年我國因產業結構改變,致使結構性失業占總失業人口的比例快速攀升,幾達5成,在2002年24萬的結構性失業人口中,25~44歲男性占62.5%,高中高職學歷者占87.5%,亦即結構性失業人口中,主要是“年輕”、“低學歷”的男性,對於這類的結構失業人口,政府理應透過職業訓練的方式,提升其工作技能,使其能再投入職場,但我國的職業訓練經費約只占GDP比例的0.03%,遠不及韓國的1/3 ,反之,政府卻是用類似社會福利政策的擴大就業服務方案來因應,那麼失業率數字雖然降了,但國家有效勞動的投入又提升了多少?
更有甚者,我國經濟成長雖在復甦,但卻過度仰賴出口,2002年及2003年的出口順差對我國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73.3%及82.3%,且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已占我出口1/3以上,此外,近年我出口成長速度及總金額已明顯低於亞洲其他四小龍,以2003年1-11月為例,台灣出口成長率為9.5%,低於韓國的18.4%,新加坡的14.5%及香港的11.5%,且台灣出口金額已由1987年的亞洲四小龍之冠,淪為2003年四小龍之末,在高度仰賴出口帶動經濟成長且出口成長又較主要競爭對手國遲緩的情形下,我國卻又面臨兩岸僵局及遲遲無法與重要經濟伙伴簽訂自由貿易區的壓力,此不但不利未來出口,恐將引發廠商的新一波被迫外移。
歷經多年經濟較周遭各國嚴重衰退後的亮眼數據,固令人欣喜,惟我們不希望短暫美麗的經濟數據被錯誤的解讀,輕忽了我國經濟競爭力正面臨嚴酷挑戰的事實,而錯失了挽救我國家競爭力的機會!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