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及食品在
台灣所呈現的生產毛額(GDP),占總體GDP的6.6%,但初級農林漁牧業的產出僅占1.4%,唯就民生所賴,卻是任一國家皆不可或缺的產業。台灣的耕地面積共計73.5萬公頃,水稻的種植面積最大,為22.4萬公頃,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卻僅30%左右,表示台灣居民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為未雨綢繆,政府應持續不斷地強化農業生產。本文針對農業政策提出五項須檢討改進之處。
土壤必須保持健康安全
每一個政府都必定會考量境內糧食的生產及儲存量,以備天然災害、國際經貿障礙、或戰事發生時可以救災救急之用。因為糧食的生產有90%源自土壤,所以土壤的健康肥沃與否,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產的多寡,但國際間的農耕地因為機械化耕耘、表土不斷地流失、大量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致使土壤中之有機質快速地分解,而產生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地力逐漸貧瘠,於是農民只好增加化學肥料的施用量,形成惡性循環的結果。使用多量的農業化學物質後,尚會破壞土壤的生態環境,污染地下水,對持續糧食生產造成負面影響。要排除這些缺失,唯有推廣有機農業一途。
台灣的農地因以往的經營管理差異,而產生各種生產力不等的田地,政府應按其土壤適合耕種的程度予以分級,若有農地因建物或工業污染,致使農田不適耕種,就可當成綠電發展的地點,反之,良好農耕地就不宜發展太陽能光電之用,否則太陽能光電板的架設彼此之間就必須要有一定間隔距離,以便有適度的陽光可從間隔處,照射到栽種在光電板下的作物。
另外,蔡政府於推動「農電共生」產業時,要求在太陽光電板下所栽植的作物,必須要生長在一定比率容積的溫網室中,此項規定的必要性令人費解,因為如此規範反而會讓作物生長所需的基本條件,如光線、通風、溫度及降雨等,受到進一步的阻礙。國際上已有研究報導稱,溫室內的土壤普遍存在劣化,及其地下水枯竭,或遭受肥料及農藥污染的情形;再者,減少了自然生態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的種類及數量,同時也顯著地增加了農電共生營造者的成本。所以此一規範就農地維護、自然生態保育、環境因子對作物生產的衝擊、以及生產成本的增加而言,實在不是一項必要的規定。
進口食品要注意食安
食品安全直接和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因此國際上針對自產或進口食品都會進行檢驗,檢測食品中是否存在農藥、重金屬、黴菌毒素、藥物及放射線,而對每種食品中的殘留污染物量與種類,都有最低殘留量的限制。
陳水扁2007年曾擬解禁進口
美國萊牛,遭到
馬英九反對;2013年媒體報導馬英九可能開放萊牛,立即遭到
民進黨強烈反對。不料,
蔡英文2020年8月28日宣布將於2021年開放美萊豬進口,政府各部會全力遊說進口萊豬對食安不是問題,2021年底公投才會有51.21%的人同意進口萊豬。政策如此反反覆覆,當然是因為美國施加壓力之故。蔡政府明知道全球有逾160國禁用萊劑,卻同意自美國進口含有令人心跳加速、顏面頸部及四肢顫抖、頭痛、嘔吐的萊克多巴胺之牛豬到台灣。台灣老百姓始終不知道從美國進口的萊牛萊豬數量,商品上也無明確的標章可資辨識。
類似的情形是蔡政府面對日本核災食品擬進口的問題,美國早已公布禁止日本的一些農產品,如菇類、魚類等之進口,主要是因為福島災區附近所生產的食材,受到碘131、銫134、或銫137放射線的污染,這些輻射物質會引起噁心、嘔吐、掉髮、免疫力下降,以及引發癌症,如甲狀腺、血、肺、乳等癌。況且,即使僅殘留少量輻射線被攝入後,在體內也會累積成大量,而且這些輻射線的半衰期都很長,所以對人體健康影響深遠。蔡政府若是為了成為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
TPP)的會員,就犧牲全民的健康生命,那就太不應該了吧!
農業要因應氣候變遷
農業擔負了全球氣候變遷20~25%的責任,若以「糧食系統」(food system)計,則貢獻了全球溫室氣體37%的份量,加上人口不斷上升,所需糧食也需增加的緣故,糧食系統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於2050年將占全球總排放量的40%以上。農業所涵蓋的農、林、漁、牧每一產業項目,都會排放溫室氣體,這些農業生產過程總共占了幾乎100%與土地利用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4%甲烷排放量、以及約80%之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
2021年,美國康乃爾大學、馬里蘭大學及史丹佛大學首次合作,量化氣候變遷對全球農業生產力的人為影響,發現自1961年以來全球生產力下降了21%,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等地區作物生長已放緩26-34%,而美國也減緩了約5-15%;「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預計於2030年內,全球作物產量會下降2-6%;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薈萃分析也顯示,農作物在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下,蛋白質、鐵、鎂、鋅及鉀等礦物元素的含量會下降。農業既是排放溫室氣體的一項主因,待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氣候異常變化後,反過來又會造成農業產業數量及品質的下降,所以IPCC、「國際評估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組織」(IAASTD)、「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COP)等國際組織,每次大會都鼓勵各國要實施有機農業、植樹造林、調整飼料成分、以作物或蕈類製造成類似肉類的產品、以及發展藍碳等。既然如此,我們豈可我行我素、獨立於世界之外?
應當加強科技發展
農業科技首要之務即加強育種研發,研發出的各種生物的新品種愈多,對未來各種動植物的繁殖、生產及防治病蟲害就愈有功效。唯育種工作並非一蹴可及;記得教筆者植物生理學的于景讓教授,窮其一生才培育出一種水稻新品種,即「台大一號」。所以,科研補助單位於審查育種績效時,不能單看成果,還需從其他方面評審研究人員的能力及認真態度才對。
各種合成藥物對動植物生長都具一定功效,但如濫施會造成環境污染,所以應從研發動物益生菌、生物製劑、養生保健食品或中藥配方等方面改進,其成效可以取代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地位,而使動物、植物及人體的免疫或抗病功能提升。另,台灣的香花植物種類很多,諸如玉蘭、桂花、香水百合、薑花、茉莉、芸香植物等,但市面上甚至國際市場上,卻無法購買到天然的白蘭花(玉蘭花)及桂花的香精及香水,台灣既能有此等香花原料,為何不能生產屬於自己品牌的香精及香水呢?
應在政策上衛國護民
政府應在政策上保護人民的權益,蔡政府卻完全沒做到,甚至還主動剝奪了農民原有的權益。
(一)放棄釣魚台主權。歐美的世界大地圖都標示釣魚台是中國的領土,但二戰後美國卻將之交予日本託管,於是日本就一直將之視為日本領土。2012年9月24日,台灣漁民出動58艘漁船、共292位漁民參與,政府相關單位也協同派出12艘艦艇全程護航,行程中雖未成功環島航行或登島,但日本次日派「日本交流協會」理事長今井正來台交涉,而時任外交部長的楊進添拒絕接受日本的抗議。2013年4月10日,台日雙方針對釣魚台列嶼周遭重疊的專屬經濟海域的漁業作業安排,達成「台日漁業協議」,其中並未涉及主權;但使久懸17年的台日漁業問題,基於對等互惠原則達成成果。2020年6月,日本沖繩縣石垣市將釣魚台列嶼名稱改為「登野城尖閣」,宜蘭縣長林姿妙立即宣布釣魚台為宜蘭縣的行政區,並邀蔡英文登島視察,但遭蔡婉拒。2022年7月31日媒體報導,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來台,當著外交部稱釣魚台是日本領土,外交部卻悶不作聲,連蔡英文在接見該團時也未就釣魚台主權表態。這些作為無疑剝奪了台灣漁民在釣魚台海域捕魚的權利。
(二)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台灣的「農田水利會」係源自日據時代「水利組合」的法人農業組織;台灣光復後,逐漸形成17個地區性的水利會,會員共約150萬人,灌溉管轄區域有37.1萬公頃,累積的現金資產共計779億元,不動產資金約1,500多億元;此人民組織因具有發揮公職人員選舉與動員的能力,所以民進黨2016年全面執政後,就極欲收編其為政府單位。2008年1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草案」,2020年10月1日民間組成的農田水利會和農委會農田水利處,合併組成「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原有的17個農田水利會,改制為17個「農田水利署管理處」,將人民私有的土地、溝渠收歸國有,又剝奪了農民行之有年的選舉會長的權利。全力收編後不僅未提升農民的福利,還沒收了民間財產轉型成專業基金,成為民進黨政府可以運用的資源。
民進黨的強硬作法,引發民進黨中常委黃金春與多位中南部水利會幹部的強烈不滿。黃金春是桃園水利會前會長,「小英之友會農田水利後援會」總會長,又曾在2014年支持過鄭文燦在桃園的選舉。這麼親綠的重量級人物都認為,民進黨此舉的政治目的大於保護農民權益的作用。資深的民進黨員林濁水也驚訝地說,「日本不得不賦予農民的自治權,居然被民進黨沒收掉了」;末任台南縣長蘇煥智也指出,民進黨此舉「違反了地方人民的選舉權利,顯係違憲、違反世界發展趨勢、違反政府組織改造趨勢,更違反了農民的生存及財產權。」民進黨利用全面執政的優勢,強行將人民組織沒收,改成公務組織,形同政府當了土匪強盜,怎能令人民心安、心服呢?
結語
農業的生產毛額雖不大,但其影響確實大到讓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放棄它,台灣人民身處在一地小人稠、兵凶戰危的情勢中,發展農業更是迫不及待的大事。為顧及人民的基本生存條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氣候變遷、農業科技研發及真正能利民富國的農業政策,是政府及全民必須重視的項目。欲振興台灣農業,首先必須選用真才實學的人領導之,其次要有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不斷提升農民的素質,發展維護及營造生態環境的有機農業,以及強化農業科技方面的研發能量,如此始能朝向自給自足的目標邁進一大步。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時時以人民福祉為念,不可選前對選民甜言蜜語,執政後就背信忘義、圖謀私利,甚至賣國求榮!
(本文刊於2023年8月號觀察雜誌第1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