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ECFA服務貿易協議商機論壇」。)
日前中國大陸突然宣布要針對
台灣對陸方限制進口的2455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因為這些商品項目台灣開放對其他國家進口,卻不允許自大陸進口,違反了WTO規範。調查時間至10月12日止,最長可到明年1月12日。由於陸方宣布時機正值蔡總統過境
美國返台,陸方又實施軍演,此動作在
兩岸關係敏感的時刻確實含有濃濃的政治意味,值得國人關心。
首先,台灣限制大陸2455項商品進口一事已存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在馬政府時代,
兩岸在協商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以及進一步協商「貨品貿易協議」時,陸方曾多次要求台灣開放這些商品自大陸進口。但由於其中有些較敏感的項目,尤其是農產品,如果立即開放,勢必會造成國內相關產業的反彈,因此在兩岸協商「貨品貿易協議」時,我方也堅持不能開放,而嘗試用其他產品的開放來交換。
在2010年簽署ECFA時,雙方為了能提早享受到商品降稅的好處,我方給予陸方269項商品優先給予免關稅;而陸方給予我方2倍、即539項商品免關稅,其中還包括了18項農產品。在陸方讓利較多的情況下,我方出口到大陸的成長率大幅上升,同時得以享受減免關稅的好處。依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自2011到2022年為止,我方透過早收清單銷往大陸的商品減免關稅達86億美元,而同期間,陸方銷往台灣減免的關稅為8.6億美元,只有我方金額的1/10。
另外,陸方主動給予我方18項農產品列入早收清單,得以享有免稅出口至大陸,其中許多都是台灣出口的重要農產品,包括茶葉、石斑魚、秋刀魚與蘭花等。在免關稅剌激下,這些農產品出口至大陸的數量與金額立即大幅成長,2010年台灣農產品出口至大陸的金額約160億元,而當年台灣農產品有貿易逆差約42億元。到了2015年時,台灣農產品出口至大陸已達到300億元,而台灣已享有約27億的貿易順差。由此可見,早收清單項目經過免關稅的優惠後,對於台灣產品銷往大陸有明顯的正向效益。
去年我方對陸出口總值達到1859億美元,進口總值達855億美元,我方享有高達1004億美元的順差,然而原本我方對於陸方限制進口的2400多項產品依然是不准進口,這種歧視性的禁令不但是不正確的做法,而且又明顯違反了WTO規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最惠國待遇的規範,該項條文要求每個會員國對於其他會員國都必須給予相同的進口條件,不得有歧視性作為。
雖然我經濟部說,2001年底兩岸分別加入WTO時並沒有針對這一些項目進行協商。但這些項目台灣是允許其他國家商品進口的,比方說,我們允許美國、日本與紐西蘭等國的蘋果進口,卻單單不允許大陸的蘋果進口,這就是一種歧視性的作為。尤其是當台灣對大陸享有如此巨額的貿易順差時,卻仍對大陸有這麼嚴重的歧視性貿易障礙,這合理嗎?
目前因兩岸關係很敏感,大陸對台提出貿易壁壘的調查,難免會讓人聯想大陸又再進行政治操作。但台灣對大陸享有巨額的貿易順差,未來開放更多大陸商品進口,或不再對大陸商品採取任何形式的歧視性貿易壁壘,都是合理的作法。依據WTO的規範,雙邊的貿易摩擦應該經過雙方的協商來達成,因此我們希望兩岸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協商,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式,這才是符合兩岸人民的最大利益。
(本文刊於2023年04月18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