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最精華地帶的大安森林公園,不論是白天或夜晚,民眾偶爾會發現有人躺在座椅或草地上睡覺。如果眼前是一位穿著破舊、披頭散髮的長者,第一個念頭會認為是「遊民」;如果躺在前面的是一位年輕人,穿著時髦,就算是衣不蔽體,或許會認為正在享受大自然的「遊客」!同樣地,在台北車站,可以看到地下停車場有人拿著厚紙板打地鋪,也有人抱著皮箱當枕頭睡覺,直覺上前者是遊民,後者是省旅館費的外地旅客。
遊民是都市的一個特色,紐約、倫敦或是東京,都少不了遊民,甚至在這些國際大都會,見到遊民的頻率與範圍,遠超過台北市。台北市的遊民,主要出現在台北車站一帶以及龍山寺周邊,其他地區則散見於公園與地下道;所不同的,台北車站有相當部分是「新」遊民。
或許有人會認為,政府花那麼多錢在社會福利上,收容這數百位遊民會有那麼困難嗎?其實,地方政府都有「遊民收容中心」,只是收容的數量很有限,原因是政府沒有那麼多預算,可是,將遊民轉變成long stay「住民」也不是好辦法,並且可能對周邊社區帶來衝擊!當然,遊民之間差異也很大,有些遊民之所以會到處「遊」,是基於習性或個性!
記得兩、三年前的冬天,氣候異常寒冷,我們曾動員社工員與警員在深夜找尋露宿的遊民,將他們帶到社福中心或旅館過夜。沒想到,部分遊民一大早迫不及待地逃離,宣稱寧願聽呼嘯而過的隆隆車聲,也不願受到打呼聲的折磨!
遊民的查報、安置、就業、就醫、返家與輔導等工作,需要政府各部門的合作,才可以減輕民眾擔心遊民所帶來衛生、治安與公共秩序的問題;此外,也應該留意近年來新遊民產生的結構因素。尤其在台北車站,遊民大部分來自外縣市,乃因為車站空間大可以遮風避雨,還有便利的公共設施,更重要地,也是一個臨時工作資訊匯集中心。當經濟不景氣,原鄉就業困難的時候,他們來台北找工作,原為了省下一兩天旅館費而抱著皮箱過夜,沒想到,他們的皮箱換成了鋪在地板上的紙板!
誰希望成為遊民?誰不想有份工作?小心,當公權力試圖將遊民變不見時,是不是創造了更多的新遊民呢?
〈本文曾刊登於2007/08/13 聯合報民意論壇;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