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教科書中,原即將資產界定為因過去交易所獲得之可能未來經濟效益,而負債則為該交易所導致可能之未來經濟犧牲。長久以來,我們輕率的將所有出資換得之房地產、機器設備和交通工具,都視為資產,不論其是否會帶來經濟效益。這在經濟榮景期,容或有其道理,因為房地產都會漲價,機器設備所生產的財貨一定會賣錢,交通工具也因其便利性而能提高整體產值。
如果這些所謂資產並不會產生經濟效益,反而是個錢坑,這種資產就不能要了,應該當做負債。因此剛投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就不宜置產,尤其是貸款去買。而須將一大塊薪水用來儲蓄,再用儲蓄去理財,等到本錢夠雄厚,再考慮置產問題,而且要有能力將所置之產,用來生財。若能這樣做,就是富爸爸,做了反方向的事,就是窮爸爸。兩者的根本差異,是在對資產的解讀和作法不同。
世界上也有富政府和窮政府。富政府財力雄厚,有能力提供其國民充分的公共財,所以經濟體質良好,財政結構健全,社會福利足夠,軍事力量至少足以自保,如美國。窮政府則不然,財政入不敷出,支出拮据,債臺高築,幣值不穩,百業蕭條,人民謀生困難,政治動盪,國際經濟稍有風吹草動,就擔心產生金融風暴,如阿根廷。
基於趨吉避凶的道理,人民不會故意去選擇窮政府,因為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就如任何人不會故意把自己弄成窮光蛋。窮、富的分野,顯然是長期的錯誤作法累積而成,見小利而不見大弊。古人「無欲速,無貪小利,欲速則不達,貪小利則大事不成」的道理,千古不易。不要輕易貪取那快速擁有資產的小利,要忍耐在積蓄資源過程時的短缺匱乏,同時要有足夠的聰明才智去開源節流,讓所積蓄的資源能夠持續滋生財富。
富政府就是能夠在經濟起步的時候克勤克儉,廣事積蓄,這是台灣經濟有其成就的寫照。現在已有基礎之後,還是得珍惜資源,慎覓財路。公共支出如果是用於建設,須檢查建設的實效,不能學日本,蓋了太多沒有經濟效益的橋樑道路,經濟學人雜誌批評其為「roads and bridges lead to nowhere」。如果是用於社會福利,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阿根廷就是政府與人民溝通不足,過份遷就人民貪小利的福利心理,耗盡國家財用,以致國庫空虛,人民連存款都領不出來,造成舉國動盪的大弊。
台灣的富,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經之營之,才會持久。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1年2月份卓越雜誌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