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統計數字,最近又成為話題,國際媒體高度質疑其總體經濟數字的正確性,甚至提議兩岸合作應從統計開始。有偶無獨,台灣也因新竹科學園區缺水,政府飽受對水量供需數字不夠敏銳之批評。數字出錯,動搖國本,所以大家特別關切,這是國家進步的表徵。
大陸的官方經濟成長率,連年在7%以上,國力迅速增長。如果數字正確,自是美事一樁。如屬造假,那又回到自欺欺人的年代了。英國經濟學人週刊及美國新聞週刊,不約而同質疑其只見經濟成長率高漲,而許多相關指標的變動並未匹配。例如能源消耗不增反減3.5%,運輸業成長率也不足,如何支撐這麼高的總體成長,學者甚至指其最近二年之經濟成長率已是負值。這些質疑雖不一定完全不能解釋,但對數字的正確性的不斷追求,乃是進步國家成功的關鍵。
另如失業率亦經指出為刻意隱瞞,美其名為下崗。不能面對失業的嚴重性,就不會有周全方法去處理,問題必定無法清除,而且不斷惡化,正如諱疾忌醫的下場。最近大慶及遼陽的大規模工潮,要出動解放軍鎮壓,恐怕只是冰山一角。下崗工農的悲慘遭遇,也只有在正視失業率之後,才會浮現。又如農民所得偏低問題,朱鎔基總理承認是其最痛,然而東南與西北、沿海與內陸的貧富差距,嚴重性豈又亞於行業別的差異。其餘為金融逾放、稅收、物資產銷、產業方向、水資源、污染、沙塵暴等急迫議題,均有待以正確數字作導引,尋求解決辦法。因此媒體提議,應以台灣國民所得統計長期健全發展的經驗,進行兩岸合作,促使大陸正視總體經濟數字失真的問題,避免經濟風暴出現。
數字造假是個惡習,習慣了造假之後,吃大虧而不自知。湖北資深統計師揭露:英山縣的農民所得,村幹部為了邀功,誇大為人均1860元。鎮幹部往上報時,又加碼為人均2800元。縣政府一看所得這麼高,馬上提高稅負的攤配額,其實農民真正的收入還不到900元,逼得農民要出賣日常生活必需品去繳稅。數字的假,還會傳染成其他的造假。假的煙、酒、特產、證件、文憑、鈔票,無不充斥,最終是人格和信用的破產,又豈僅動搖國本而已。
年初的台灣高科技園區忽傳缺水,水利、統計機關均未能事先示警,造成恐慌與損失,也是典型數字出錯問題。台灣水資源有長期(十二年)榮枯循環、南北失衡、各季不均等潛在威脅,水資源供需必須審慎規劃。一座三十億元的淡水廠,即可解決竹科五分之二的用水需求,僅占營業額千分之三,應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另如農業用水達用水總量之75%,而農業人口僅8%,農業產值僅1.91%,其間如何平衡,需要解決。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1年5月卓越雜誌社論)